◆艾偉

2022年5月,浙江省作協主席、當代中堅實力派作家艾偉的最新長篇小說《鏡中》由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該書上市不久,便連續數日佔據新書日銷榜第一,在預售開啟一周即實現二印之後,目前第三印也在加緊籌備中。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鏡中》是一個關於如何在破碎的生活中安頓心靈的故事,而這一主題與當下非常契合。該如何對抗所謂的「一次性草圖」的人生?該如何紓解心靈困境?艾偉給出的答案是,閱讀文學。「文學以某種形式模擬人間生活,把一次性的人生凝固起來呈現在讀者面前,我們因此有可能在虛構的世界裏重新生活一次,和小說人物一起感受我們也曾有過的經驗,從而獲得共鳴和人生的安慰。」◆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

《鏡中》描寫了都市男女間的情感糾葛,講述了四位主人公經歷創傷後各自踏上贖罪之路,最終在「慈悲、愛以及寬恕」的終點重逢的故事。

小說是現實的鏡像

《鏡中》這篇小說的靈感來源於艾偉在國外的一位朋友所遭受的無妄之災。「所謂靈感也是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即人如何在生活破碎後面對世界,面對自我,如何安頓自我,繼續前行。」艾偉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小說家是虛擬意義上的創世者,而這些問題某種意義就像上帝造人時對泥土吹的那口氣。

事實上,當艾偉開始寫作時,這個故事已經和他的朋友沒有關係了,「那完全是另外一個故事。」 就在艾偉差不多快要完成《鏡中》第二部的寫作時,引起全國關注的杭州保姆縱火案又起風聲。他也將這個實踐揉進了自己的小說中,「在第二部中,我索性讓潤生(小說男主角)做了一個夢,夢見了一場類似的大火,不過我做了改寫,成了一個超現實場景。」

虛構的小說本身與現實生活互為對照。艾偉在後記中提到:「任何藝術都是人間鏡像……小說就是通過虛構一個自洽的世界照見你我,照見人世。」芸芸眾生都曾在黑暗中艱難掙扎,找尋光亮,於是這個發生在本書的故事,成了我們所有人的故事,正如第七屆茅獎得主遲子建所說,《鏡中》「有天有地,有你有我」。

小說的多處細節和主要人物的經歷也都彷彿鏡中反映,著名作家格非也注意到了這一點,「艾偉在文本中設置了多重鏡像,當下與歷史,自我與他人,光與暗,生與死,靈與肉,相互映照,亦真亦幻。」

小說完成之時,艾偉的那位朋友也開啟了新的生活。儘管是艾偉小說的靈感來源,他的朋友只想收藏一本,但「卻不想看」。艾偉完全能夠理解,對他的朋友來說,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艾偉告訴他的朋友,「我寫的是一位建築師,書已經和他沒有關係了。」艾偉說,「從這個意義上說,小說不是面對一張日常的面孔本身,而是要走進面孔後面更複雜的精神世界,那個如宇宙般充滿奧秘的世界。」

建築學與小說的巧妙融合

從2017年開始構築故事,到2020年下半年開始寫作,《鏡中》這個題目一開始就高懸於文檔上方。「《鏡中》這個題目伴隨了我整個寫作過程,一直沒有變過,這在我的寫作生涯中非常少見。」

艾偉注重結構。「對於長篇小說來說,結構就是一切。人物關係是動力,細節是血肉。寫作者一般先有人物,然後找結構,找到一個好的結構對作家來說是最為重要的。」

在艾偉的這篇小說中,存在一個對稱結構,「沒有比鏡子更對稱的事物了,小說中也寫到建築,也沒有比建築更具對稱感的藝術了。而鏡子是最對稱的鏡像關係。《鏡中》這個題目就是這麼來的。」

《鏡中》將建築學的方法論與小說創作的技藝巧妙相融,以文字構築起一座鏡像迷宮。如著名作家麥家所說:「讀《鏡中》,猶如走在光影變幻的建築中,懸念叢生,欲罷不能。」艾偉以深厚的建築美學功底,藉助卓絕的建築構思傳達對於人生的體悟思考;小說的四個部分結構精巧,互相呼應,在敘事上具有建築學意義上的對稱之美。

很大程度上,這部小說的主題和建築是一個合體。評論家楊慶祥認為小說中,艾偉通過描寫幾位主要人物在情愛迷網中的掙扎,不僅試圖討論原生家庭、童年創傷、愛情倫理等與當代人生活緊密相連的問題,更意圖從個體的情愛糾葛出發,揭示中國人普遍的精神困境,並找到一種超越西方中心主義的、東方式的救贖與解脫之路,在形而上層面使心靈得以安慰。

著名評論家南帆認為:「《鏡中》開啟的是內心修為。」對此,作者艾偉在後記中也明確表示,身為一名中國作家,他「有責任去探尋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即身為今天的中國人,我們生命的支柱究竟是什麼,中國人的心靈世界究竟有着怎樣的密碼」。而《鏡中》,就是作者對於上述問題思考的最新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