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溯認為,做虛擬修復的自己與當年雕鑿佛像的匠人惺惺相惜,都是在自己的時代掌握了先進技術。只不過,工匠是正向工程,製造出一尊佛像;而虛擬修復是逆向工程,以求還原破損的佛像。
「撫摸着石刻的某一個位置,可以看到過去它如何被雕琢出來,可以聽到工具叮叮噹噹的聲音。當我在(古代工匠的)同一個位置,用『佛臉識別』到的時候,我們不僅在相互交流技術,還在相互品鑒。這樣的時刻,現代人工智能技術和古代工匠智慧,真正碰撞到了一起。」楊溯說。
文物保護不僅是相關部門的事,更離不開民眾的支持和幫助。每到一處,楊溯都會請教當地的文物保管員,有時也會和村民交流,「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文物旁,對佛像的外貌變化和文化內涵,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安岳縣雙龍鄉有一處摩崖石刻「孔雀洞」,洞中雕刻着一尊孔雀明王造像。楊溯曾來到這裏調查,當時孔雀明王表面美妙的彩繪已經剝落過半。文物保管員向楊溯講述,明王胸前雕刻的瓔珞上曾用金箔裝飾,在解放後曾被人刮下來賣掉,十分痛惜。還向楊溯說明了孔雀明王的獨到之處:孔雀明王佛像是面朝正東方,而佛像座下的這尊孔雀的頭是向東南方向,寓意「孔雀東南飛」。
欣賞古人智慧 測量工具實用
楊溯感慨道,一些古老而實用的測量工具,有些沿用到了今天,有些已經被更為先進的新工具所替代。但工匠的精神是共通的。
「雕造這尊佛像的時候,古人其實用到了很多空間上的技巧。過去沒有太多專業器械,比如判斷一座造像是不是端正,就用竹筒灌上水,只要把竹筒吊起來,看看裏面的水是不是往外流,就能確定是不是找到了一個平面。再比如,要找到一個垂直線,就用一根繩子加上重物,來確定是否垂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