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到有人寫了宋朝的王安石,不由得手癢,也來跟大家聊一下熙寧年間的故事。不知道大家玩遊戲時會不會有一個習慣,把所有最強的名臣宿將都收在旗下,看着粒粒皆星的下屬,心裏就會覺得滿足。作為「倉鼠型」玩家,「收藏」名臣是個樂趣,但在宋朝皇帝的角度,看到廟堂上一個個德高望重的大臣,恐怕就不是什麼好事,而這就是宋神宗面對的情況。

教科書講解「熙寧變法」時,通常都簡單地概括︰因北宋政策有問題,王安石為糾正時弊,所以在宋神宗年間推行改革,可惜新政內容有點問題,再加上守舊派大臣反對,最終變法失敗。以上這個總結,只是方便老師考核學生,實際的情況遠比這一句說話來得複雜。

熙寧多名臣 大半反改革

我們先來看看「王安石變法」時,宋朝的「人才庫」中有什麼人物。第一個自然是王安石,除此之外,還有司馬光、歐陽修、程顥、程頤、蘇軾、蘇轍、范純仁、王庭堅、文彥博等,差不多大家認識的北宋名臣都在裏面了,但令宋神宗頭痛的是,這一大串文臣名單中,除了王安石,沒人支持變法,甚至可以說是大力反對。

當王安石開始變法後,反對聲音沒停過,范純仁、文彥博等都直接向神宗皇帝表態,而當時已六十開外的歐陽修,更是倚老賣老,拒不實施新法,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也拿這個老頭子沒辦法,只能裝作看不見。至於司馬光呢?先是寫信跟王安石「論政」了一番,鬥不過王安石後,在熙寧四年自請調到洛陽,然後閉門寫書不問世事,這就是為什麼司馬光能有十幾年空閒時間寫出《資治通鑑》的原因。

其他守舊派也不是省油的燈,激烈地對抗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結果紛紛被踢出京師,最出名的就是蘇軾。熙寧四年,蘇軾招架不住新黨的攻擊,向神宗皇帝請求調任地方官,最終被任命為杭州通判,此後幾年在各地任職,直至元豐二年(1079年)被新黨告發他不滿新法,被抓進大牢,一度以為自己死期將至,史稱「烏台詩案」。還好蘇軾的文才為大眾公認,連王安石也出面為他求情,才終於免卻一死,被貶到黃州,這才有了之後遊覽黃州赤壁,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等名句。

變法內容就不在這篇文章說了,我們直接跳到「熙寧變法」完結。早在宋神宗還在人世時,王安石的地位已經不穩,除了舊黨每天的嘴炮攻擊以外,新黨也鬧內部矛盾,特別是呂惠卿,根本就不想見到王安石執政,不巧王安石這時還「白頭人送黑頭人」,兒子王雱離世,令他更為心灰意冷。

到了宋神宗於1085年離世後,宋哲宗繼位,由太皇太后垂簾聽政,這位太皇太后就是宋英宗的皇后高氏。太皇太后臨朝,立即召回司馬光執政,而司馬光有一個歷史老師較少提及的性格︰小氣,這影響非常大。執掌大權的司馬光不浪費一分一秒,向新黨大肆報復,呂惠卿、章惇等新黨骨幹全部被貶出京師,最慘的蔡確更被貶到嶺南。至於新法呢?當然也是一條不留,全部廢除,史稱「元祐更化」。

見到司馬光瘋狂報復,舊黨中人也大吃一驚,沒想到司馬光做得那麼狠。其實不論是新黨舊黨,都知道新法有利有弊,跟「祖宗家法」一樣,所以當司馬光廢除全部新法時,范純仁和蘇軾等舊黨名臣也一起反對,但始終敵不過司馬光,最終「熙寧新法」就在司馬光一意孤行之下,全部被推翻。

◆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