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加密貨幣面世以來,支持者一直聲稱其去中心化、有限供應的性質,能夠在全球央行印銀紙放水的大環境下,起到對抗惡性通脹的對沖功能,甚至比起金銀更加保值。然而當前事實證明,一旦通脹危機真的來臨,股債齊跌,加密貨幣根本難以獨善其身,甚至比很多傳統投資產品跌得更嚴重。
整個虛幣市場價值自去年底以來已經蒸發約2萬億美元(約15.7萬億港元),跌幅達三分之二,歸根究底,還是在於加密貨幣本身沒有任何內在價值,其表面價值幾乎都是由發行商決定。
缺國家背書 無信用基礎
由於加密貨幣去中心化的特性,意味它們沒有發行主體,具備開發能力的團隊隨時都可以開發新的加密貨幣,或是某種加密貨幣的分叉幣,而且理論上全部虛幣都可以具備相同的功能。缺少具有公信力的國家或組織為其背書,也沒有和任何實物資產掛鈎,加密貨幣不存在作為貨幣的信用基礎,自然不能很好地行使貨幣,甚至是資產的職能。牛津大學賽伊德商學院教授施馬爾茨指出,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價格經常大幅波動,本質就是高風險資產,因此一旦息口上升,加密貨幣無可避免都會與其他高風險資產一樣出現走資潮,「數據證明,加密貨幣大跌的主因都是息口上升,而息口上升往往就是因為通脹高企。」換言之,一旦通脹升溫,加密貨幣就會大跌。◆綜合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