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門事件」在美國帶來的連鎖反應,最終呈現出一個嚴重分歧和撕裂的社會環境,引發去年國會騷亂事件。 資料圖片

美歷史重要節點 政府公信力至今未能彌補

1972年6月17日,5名潛入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水門大廈安裝竊聽器的疑犯被捕,自此展開一場震撼全美的憲政危機。「水門事件」最終以時任總統尼克松下台告終,但事隔半個世紀,事件對美國政治和社會的影響仍然存在。當年全程追蹤報道事件的《華盛頓郵報》日前撰文指出,「水門事件」是美國歷史一道重要分界線,事件嚴重削弱的政府公信力至今仍未能彌補,由此衍生的政治甚至意識形態分歧加劇,更成為撕裂美國社會的頑疾。

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從1958年起調查美國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在最初的調查,多數民眾不分黨派,都普遍相信政府會作出正確決定。該比例在1964年達到77%,即使隨後數年接連發生越南戰爭、前總統肯尼迪及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先後遇刺,都未有明顯改變民眾態度。然而經歷「水門事件」,到1974年尼克松辭職後,依然信任政府的民眾的比例已急跌至36%。

埋兩黨爭端社會分歧禍根

歷史學家及政治學家普遍認為,「水門事件」雖然並非削弱政府公信力的唯一原因,但卻是引發連鎖效應的關鍵。在1974年擔任國會眾議員的布蘭查德解釋稱,美國人在「水門事件」中,親眼見證美國政府自上而下的誠信危機,「人們眼見法院、國會、司法委員會再到傳媒,一切似乎都如常運作。但最終結果如此苦澀,尼克松總統任期內肆意濫權暴露無遺。」

「水門事件」不但影響社會普羅大眾,更對美國傳媒帶來巨大衝擊。當傳媒抽絲剝繭,最終將黑暗真相公諸於世時,傳媒界與政府過往的默契信任也隨之消散,取而代之則是調查類新聞隨之興起,在政治報道領域更是大行其道。這種追蹤線索、深挖內幕、曝光醜聞的報道風格,也讓傳媒與政界的對立情況明顯加劇。

報道亦分析稱,民主、共和兩黨政治爭端以至由此帶來的社會分歧加劇,從「水門事件」便埋下禍根。1972年總統大選期間,尼克松的競選風格相較4年前明顯變化,在盡力掩蓋「水門事件」的同時,也開始頻繁利用種族、文化及法治等議題,在選民中製造分歧。最終「水門事件」未阻尼克松連任,但在隨後兩年醜聞陸續曝光,面對國會彈劾罪名成立已無懸念,才促使他辭職下台。

兩派傳媒角力火上加油

《華郵》形容50年過去,「水門事件」在美國帶來的連鎖反應,最終呈現出一個嚴重分歧和撕裂的社會環境。民眾對政府信任度跌至低點,且未能反彈,執法機構公信力也明顯削弱,所有選舉更趨兩極分化,更為分裂且政治化的自由、保守兩派傳媒推波助瀾,也讓社會分歧再難尋獲解決方法。

《水門事件,新歷史》作者、美國政治新聞資深記者格拉夫形容,「水門事件」是美國歷史一道分界線,「越南戰爭、五角大樓文件(即1971年曝光的美國捲入越南戰爭機密文件)和『水門事件』,從根本上重塑了美國民眾與政府的關係,政府失信於民導致公信力崩潰,幾經努力至今仍難彌補。」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高爾斯頓也稱,「可以說我們已在『水門事件』創造的世界中,走過整整半個世紀。」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