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九歌)大坑舞火龍活動具有鮮明特色和文化價值,已有近140年歷史,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界定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位於書館街12號建築物,於2010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現今活化成「大坑火龍文化館」,其開幕典禮今日(11日)舉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發展局局長黃偉綸、署理民政事務局局長陳積志等人作為主禮嘉賓出席儀式。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活法歷史建築計劃始於15年前,特區政府認為將社會上對於保育工作的爭議化為動力,為香港保留更多歷史建築,豐富旅遊資源。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李九歌 攝)

林鄭月娥介紹,大坑火龍文化館所在的書館街12號原址為晚清創立的「孔聖義學」,校舍在日戰時期遭受到嚴重的破壞,獲得區內的居民捐助,1949年在原址重建,多年來建築物用作教育用途。現在通過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大坑火龍文化館得以以嶄新身份繼續服務社會,讓市民有機會欣賞和使用這座歷史建築之餘,也能認識大坑舞火龍和傳統客家文化曆史。

大坑火龍文化館理事會理事長林筱魯致辭時表示,身處一棟三級歷史建築中,大坑火龍文化館的選址是全港首個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建築的項目。大坑火龍文化館樓高三層,用地約3000呎,如何「麻雀變鳳凰」,是該項目最大的挑戰。

大坑火龍文化館理事會理事長林筱魯。(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李九歌 攝)

他續指,今日香港最需要的正是萬眾一心,市民大眾共同願望是疫情早日結束,具有驅瘟意義的舞火龍早已超越為這條鬧市中的客家村謀福祉的意義,而是為香港整體安寧、肩負歷史文化傳承工作而努力。林筱龍指,過去幾年團隊和文物保育辦事處同事合作無間,希望將火龍館超越自身限制,藉助科技、社區網絡,讓火龍館承載的文化理念,不僅造福大眾,更遠駁海內外,繼續弘揚舞火龍文化。

大坑火龍文化館開幕典禮舉行。(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李九歌 攝)
大坑火龍文化館開幕典禮舉行。(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李九歌 攝)
大坑火龍文化館開幕典禮舉行。(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李九歌 攝)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