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五年,是香港由治及興的關鍵,我會全面發展經濟,也會處理民生問題,同樣會確保做好風險管控,讓香港沒有後顧之憂。」香港特區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透露,自己上任後第一件事是着手市民最關心的房屋問題,重點在於簡化法律、行政等漫長程序,提速提效提量。他會要求其成立的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在上任100天交第一份報告,並審視哪些項目可以在配套不足情況下,讓市民提早上樓。

◆ 李家超透露,自己上任後第一件事是着手市民最關心的房屋問題,重點在於簡化法律、行政等漫長程序,提速提效提量。 中通社

李家超在4月29日提出的參選政綱中指出,房屋是香港市民最大的關切,為確保房屋供應提速、提效、提量,他承諾會加強統籌政府各部門的造地建屋工作,包括成立「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負責制訂特區政府各部門的分工協調方案;重啟私人參建模式;壓縮建築設計、各種相關工程、驗收等程序;成立「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統籌協調所有與土地發展相關的政策局和部門,涵蓋規劃、地政、環境、交通基建及社福配套等,從規劃到實施監督各土地發展項目,並會統籌整合審批流程,及制訂政策方案,以協助整合及釋放私人土地的發展潛力。

簡化法律行政等漫長程序

寫進政綱的重要內容「精簡程序多管齊下,提供更多安居之所」,是務實的李家超上任後第一時間會着手做的事情。他3日在接受中通社專訪時說,自己上任後第一件事是着手市民最關心的房屋問題,重點在於簡化法律、行政等漫長程序,提速提效提量。「由土地到建樓需要15年到20年,實在是太漫長了。」

他表示,在上任就會成立兩個高層次小組,一個專門針對公營房屋的行動組,要在上任100天交第一份初步報告;另一個是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重點工作是提速提量提效。

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既然是以民為本,房屋問題不能再等,起碼時間方面應該壓縮。具體而言,他會要求其成立的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在上任100天交第一份報告,並審視哪些項目可以在配套不足情況下,讓市民提早上樓。「很多市民的居住環境需要改善,例如劏房、籠屋等問題,大家都很關注,也正是因為它的困難程度,要克服很多事情,不能等了。希望在5年裏可以有一些令大家滿意的進展。」

組班工作7月1日前有結果

至於迫在眉睫的組班工作,李家超透露進展順利,7月1日前就會有結果。談到與內地恢復正常通關的話題時,即使說了4次「努力」,他仍向市民交底「要有心理準備,很多挑戰要克服」,不開空頭支票。

強化公務員危機意識 建團隊精神

李家超在參選政綱中表示,會研究政府架構重組,完善政治委任官員的崗位設置與職責分工,提升施政能力,並會為指定的工作定下目標,訂立「關鍵績效指標(KPI)」,增設「應急動員機制」,確保特區政府在危機出現時,能集中指揮,盡快作出反應。李家超在接受中通社訪問時直言,特區政府有些程序繁複或過時,可能令公務員無法發揮效率,故希望在政府架構重組後,可從系統設計上讓權限更清晰,同時會着重強化公務員的危機意識、建立團隊精神。

李家超提出「同為香港開新篇」的理念。他認為,理念付諸於行動,才能真真正正發揮「同」的作用。「同」有兩個元素,第一個「同」是大同,團結社會、營造力量,這是一個大考驗,不容易。「如果我們政府自己想做甲乙丙,下面可能講ABC,未必是能對接的,民間反映需求,政府解決問題,就變得貼地了。因此,合作、互信、渠道,『同』才更有效果。」

第二個「同」是在政府內部營造團隊精神,不分圈子,不計較你我。李家超說,會花時間和所有司局長一起,互相了解、開放討論、廣納意見。確定之後,向着決定了的方向去做,18萬公務員都「同」,那這個力量就不是行政長官一個人的,而是18萬公務員的。

香港公務員的按章辦事文化,常被質疑「不做不錯,少做少錯」。李家超談到有關問題時表示,公務員整體勤奮優秀、有辦事能力,又引用一些報告將香港政府效率列為世界第一,「如果政府效率被公認為世界第一,所涉及的公務員必然是做事有效率的。」

盼架構重組後 讓權限更清晰

不過,他坦言,有些程序繁複或過時了,可能讓公務員無法發揮效率;希望政府架構重組之後,從系統設計上讓權限清晰一點,大家的執行也會更清晰。此外,上任後會強化團隊危機意識、建立團隊精神。

李家超以2019年修例風波和2022年的第五波疫情為例分析,當香港發生突發緊急事件時,超乎了公務員團隊的負荷能力和應變能力,沒有在問題醞釀時提早介入,導致危機發生。他說:「做領導,要在問題開始醞釀的時候,就主動加入做出指揮,我們的同事再能幹,也要等指示,如果指示不來就沒得做了,指示不清晰,也沒得做。權責不清晰,不知道去東還是西的時候,也沒有人指示,就浪費了時間。」

他並強調,要破除「等指示」的文化,必須先建立團隊精神,營造「不分你我」的文化,才能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如果每位同事都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就不用擔心團隊裏出現「自己管自己」、看不到大局的情況。

「處理危機要有時間意識,應該多一點指揮,少一點討論;應該多用平時未必用的方法、未必最完美的方法,因為危機是等不了的。」經歷過修例風波和突發疫情這兩場危機,李家超有感而發。

現為科網時代 勉青年機會始終存在

從見習督察到香港特首,李家超的經歷被視為獅子山精神的最佳典範。

在接受中通社訪問時被問到會給年輕人什麼鼓勵時,他精闢地提到了時代的差異。「每一個時代的成功方法都不一樣,在我成長的時候,就是努力、勤奮,在一個崗位發揮能力,增加不同的經驗,這是一種方法。而現在我們是科網時代,可能方法不一樣,但機會始終存在。」

李家超強調,香港是很公平、很有機會的地方,只要努力就有機會成功,不能以「當年可以現在不行」作為藉口。他以自己的經歷鼓勵後生一輩不要怕失敗,「我經歷過很多失敗,在警隊曾被上級嚴重責罵到,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但是當你一覺醒來,還要面對將來,只能繼續裝備自己,再去努力。」

將派團外訪 講好香港故事

香港特區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表示,香港具備機遇、競爭力、市場,是進入內地最好的橋,而強化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及進一步讓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都是他關注的重點。他又透露,上任後將派團到國際上推廣香港,講好香港故事,矯正不公道的抹黑。

金融是港傳統強項 研繼續強化

作為聯通中國內地和國際的樞紐,香港一直扮演着中西方橋樑的角色。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香港「八大中心」新地位,其中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創科中心備受關注。李家超3日接受中通社訪問時表示,金融是香港傳統強項,有沒有全面發揮、是否可以繼續強化,是其下一步的工作。作為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人民幣產品可以發揮很大作用,這需要逐步去做;在交易所方面,很多規矩可以再優化;從區域來看,如果香港加入RCEP,很多東南亞的企業都可以到香港上市。

着墨讓港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

「沒有創科就很難有未來,香港在這一方面還是有優勢的。」除了國際金融中心之外,如何進一步着墨讓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也是李家超關注的重點。李家超提到整合對未來的重要性,香港的市場已經很不錯,再加上大灣區的空間,整體承載力和吸引力均會提升。「例如創科地位,香港在某個領域可能排第十四,但如果深圳和香港作為創新群,即刻跳升至全球第二。」

他坦言,香港具有基礎科研優勢,在商業化方面,香港做得不錯,再加上大灣區的產業鏈和市場優勢,將會有更大的優勢。而發展創科也會創造更多工作崗位,吸引更多人才。

在李家超看來,外來人才要看一個地方有沒有機會、有沒有競爭力以及有沒有市場,香港恰恰具備這三項要素,而且還有清晰的法律制度、低稅,香港市場化和國際化的優勢很大。

對於近年來香港一些人才外流的現象,新一任特首並不擔憂,「香港市民進出很常見,我們經歷了那麼多次,只要有信心,香港有吸引力,人自動會被吸引來。」

除此之外,李家超認為疫情下的隔離政策,是一些人離開的暫時原因。他強調,當疫情受控,相信香港的吸引力、機會、市場會令很多人回來,關鍵是香港能否讓他們在這裏發揮力量、實現理想。

「不管疫情情況怎樣,我們不能再等,不能再慢了。」李家超透露,將會派包括官員和社會各界人士的訪問團出去。他說,香港可能在中國和外國的博弈當中,成為「香港牌」。派團出去,一方面是講好香港故事,理直氣壯矯正對香港不公道的抹黑、攻擊。另一方面,無論政治環境如何,香港都要出去招攬不同的人士來港發展,招商引資要主動做,必須派,將香港真正的事實講給大家聽。

香港一方面聯繫全世界,另一方面是進入內地最有效的橋樑和通道。李家超強調,他有信心,疫情的管控始終會穩定下來,不會是永遠的障礙,香港會成為更加吸引人的地方。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