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歌憶起回歸時刻有感觸慨嘆,對未來演藝人融入祖國發展更有期盼。
◆杜燕歌出生於文藝世家,年少時曾參加歌唱比賽。
◆杜燕歌少年時期移居香港。
◆杜燕歌每年都堅持要回內地去四周看看國家的轉變。 微博圖片

香港回歸祖國前社會上許多的事情,受整個大環境所驅,1997年前已經不乏「蠢蠢欲動」的人,有人感到香港格局的變動而不安,有人着手移民。然而,對於在澳洲居住生活了十幾年的杜燕歌來說,面對香港回歸,心中滿溢的是雀躍之情及很大的期望。1992年,杜燕歌受邀請到香港參與配音工作,放棄了彼時在澳洲的餐飲事業,決定回流香港發展。廿多年來見證香港的轉變,過去有欣喜寄望,有感觸慨嘆,對未來更有期盼——香港背靠祖國不會差,盡快融入國家發展中就更有希望!◆採: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潘達文

關於當年觀看香港回歸直播的情境和心情,杜燕歌仍記憶猶新,「現在還是可以回想起來1997年回歸的那一天,我是如何在電視機旁邊等着升旗,看交接儀式,」他興奮地說道,「當時的心情是緊張,不停地看手錶,注意着時間,希望那個瞬間不出任何差錯。」

憶回歸時刻喜極而泣

交接的時刻,杜燕歌與彼時許許多多愛國的港人一樣,喜極而泣。香港被人拿去一百年,如今回到親媽媽懷裏,正如歌中所唱「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所以前景肯定會更好!

追溯當年回歸前風行的「移民潮」,杜燕歌是不解的。因為在北京長大的他1979年便赴澳洲,且每一年都回內地一次,經營餐飲十幾年,他始終覺得自己是「二等公民」,「其實只要不是生活在自己國家的土地上,總是沒有根的感覺,一直感覺是在漂泊,無論做得成功與否,終究會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甚至白眼。」

冗長的移民經歷並沒有讓杜燕歌對國外生活產生依戀和習慣,反而加深了自己對祖國的情懷,「當時在國外逐漸有一些來自中國的傢具、字畫,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對古玩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經常去看。」他開始慢慢思考中國的傳統,覺得傳統文化十分震撼,現在回想起來,他覺得就是思鄉情切,想要回流的心情更加急迫。

回流恰逢影視黃金時代

回流香港生活的上世紀九十年代,杜燕歌正好趕上了香港影視的黃金時代。那時候的配音工作應接不暇,「一年有八九十部電影開拍。加上電視劇也不少,市場上為男主角配音的不多,我是其中一個,所以忙得不可開交。」於是在密集的工作狀態下又再度過了近十年光景。杜燕歌是許多影視一線小生指定的配音演員,由古天樂主演的《神雕俠侶》中的楊過,《重慶森林》中梁朝偉飾演的警察,以及《古惑仔》的陳浩南,都是那段忙碌時日中打造的經典記憶,「那段時間是我覺得配音工作最有滿足感的年代。」他說,當時的香港影視暢銷中國內地、台灣、東南亞、歐美華人社區。

在工作環境中,很少有人提及香港回歸,「那時候大家都是埋頭苦幹的狀態,因為香港這個地方大家都是『搵食』,1997年之前沒有人去想政治的事情,和現在完全不一樣。」他自己更是對回歸抱有極大的期盼:「我覺得當時的港英政府對於香港來說是一個『將去』的政府,一個新到來的政府當然是會想這個地方變得更好,就像經營一間公司,新的『老闆』才會在乎這裏好與不好。」

儘管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杜燕歌已經離開自己出生成長的故鄉——北京,但他每一年都堅持要回內地去四周看看,見見親友,「我至今還記得1980年,祖國剛剛開放那時候,我第一次從尖沙咀天星碼頭坐『上海號』出發前往寧波,」他憶起那時那景仍有興奮之情,「船還沒靠岸,我就在張望那些碼頭上的人潮,看看哪個是來接我的人呢?」下了船,他就和當時在寧波當兵的髮小緊緊相擁,除了好友之誼,更多的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感觸。

杜燕歌生在文藝世家,父母親都是民族歌者,當時効力於中央民族歌舞團,於是他自小便在相當多元的民族環境下長大,「中華56個民族,當時的歌舞團便有53個,所以我身邊的朋友都是少數民族。」東家喝喝酥油茶、西家吃吃手抓飯,回憶起那時候一片和氣的日子,杜燕歌既懷念又感慨。「其實直到現在也會和很多髮小聊天,常常暢想,如果沒有出來會怎麼樣呢?」他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