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王好勇士,所以人民就不怕死,這也是上行下效的一個例子。圖為越王勾踐劍。資料圖片

自古以來,在文化發展中,「潮流」和「傳統」有時相輔相成,有時又互相矛盾,卻又激擦出火花。有句成語叫「邯鄲學步」(《莊子·秋水》),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也勸人不要盲目跟風,放棄了自己的根本,反而會失去自己較佳的本質。

雖然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完備,民間文化自成一體,有自己的時尚風氣,不過百姓都會仰望一下皇家時興什麼,畢竟朝廷是貴氣些,能沾染一下也是好的,也難免會出現一些「宮廷文化」,由皇室貴胄引領出一些時尚潮流。

說到「宮廷文化」,大家很容易聯想到有一典故——「楚王好細腰」,那是在《墨子·兼愛》篇和《戰國策》皆有記載。《戰國策》中〈威王問於莫敖子華〉篇,記錄了楚威王和大臣莫敖子華的一段對話。對話中,威王先聽到莫敖子華對過去五位楚國名臣光輝事跡的介紹,極為羨慕,慨嘆道:「當今人才斷層,哪能找到這樣傑出的人物呢?」

於是莫敖子華講了以下故事:「昔者先君靈王好小腰,楚士約食,馮(憑)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惡,就而不避。」即是說,從前先帝楚靈王喜歡讀書人有纖細的腰身,楚國的士大夫們為了細腰,大家每天只吃一頓飯,餓得頭昏眼花,站都站不起來。坐在席子上的人要站起來,就要扶着牆壁;坐在馬車上的人要站起來,一定要用車軾借力。誰都想吃美味的食物,但人們為了腰身纖細,即使餓死了也心甘情願。

跟着又說:「章聞之,其君好發者,其臣抉拾。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誠好賢,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意思是他又聽說,君王好射箭的,那他的臣子都佩戴扳指和臂衣。大王現在沒有特別的愛好,如果是真心誠意喜歡賢人,引導大家爭着當賢人,楚國不難再出現像那五位前賢一樣的能臣。

「楚王好細腰」的寓意,就是讓威王明白「上有好之,下必隨之」,臣子們哪個不想得到君主的青睞?就將君主的喜好當作一種「宮廷文化」,繼而當作時尚風氣,爭相仿效。但若這風氣不妥、欠佳呢?後果就不堪設想。

《墨子·兼愛》篇也引述過這典故,內容基本相同。墨子還說了兩個故事,第一個是「晉文公好惡衣」的故事。故事說:「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韋以帶劍,練帛之冠,入以見於君,出以踐於朝,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為之也。」

即是說: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他的臣子穿着母羊皮縫的裘,圍着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作的帽子。這身打扮,進可以參見君王,出可以往來朝廷。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

另一個類似的故事是「越王好勇士」,故事說:「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訓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越王擊金而退之。」

意思是說:從前越王勾踐喜愛士兵勇猛,訓練他的臣下時,先把他們集合起來,然後放火燒船來考驗他的將士。越王說越國的財寶全在這船裏,於是親自擂鼓,讓將士前進。將士聽到鼓聲,爭先恐後,胡亂前進,百多人蹈火而死。越王才鳴金讓他們退下。

所以,《韓非子》總結說「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晏子春秋》也說「越王好勇,其民輕死。」這些故事已經家喻戶曉,所謂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成了社會的常態。

歷朝的宮廷文化,或多或少,往往都有一定影響力,例如:「燕瘦環肥」、「髮髻眉妝」,除了造成了人們的審美眼光,女性對美的標準追求,同時也造成藝術的發展。唐三彩、唐宋陶瓷、佛教造像等,均具一定的時代特徵。那些造像的形態體態,很容易讓人判斷得到是哪個朝代、哪個時期的作品。

作為上位者,要小心自己的言行好惡,一個不留神,臣民百姓爭相仿效,甚至刻意逢迎和拚命邀寵。如此上下互動,漸成風氣,勢必會釀出大禍,危害國家,毀掉個人。「楚王好細腰」這個寓言故事,對於今天的人們如何安身立命,也不失為一個深刻的教訓。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