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征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一年端午時節,清晨穿過大街小巷,看到琳琅滿目的粽子,聞着粽味飄香,又勾起了兒時的回憶。

在兒時的記憶裏,這個節日對我來說從來都是模糊的,唯有母親包的粽子的味道一直留到現在。一般在端午節頭天,母親就會備上粽葉、紅棗、糯米等材料,包一些粽子。粽子蒸好後,母親一揭鍋,滿屋裏都是粽子的清香和紅棗的甜香味。我總是第一個衝上前接過她手裏的粽子,隨手抓出一個扒開來塞到嘴裏,一邊吃一邊哼着歌上學去……

後來我到省城讀大學,方知粽子原來也自成一方世界。琳琅滿目的粽子中,香濃淡兼有,味葷素俱全。但是,每到端午前夕,母親仍然會包一些粽子,並想方設法,託人給我捎來她親手包的粽子。

我參加工作後經常奔波於不同的城市,中間隔着萬水千山,母親再也無法捎粽子給我。每到端午時節,總有種酸楚之情難以言表。我想,這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的「每逢佳節倍思親」吧。其實於母親而言,那些沉甸甸的粽子,不是誘人的美食,那兩片粽葉是那份柔軟的親情和刻骨的牽念。

去年,我在北京工作,遠離了親人和朋友。端午節前夕,我從超市買了粽子,一個人過這傳統節日,心裏總覺得冷清清的。回到所租住的小屋,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在叫我,回頭,原來是室友手裏舉着粽子。他說:「今天下班早,我自己包的粽子,分你幾個嘗嘗。」一股暖流頓時在心中流淌……

每年的6月,我們建築人正在夜以繼日,鉚足幹勁衝刺「6·30」工程節點目標。雖然這幾年的端午節我都沒能回家度過,但每每節前,我總會買點粽子寄回家,除了表達對家人的思念和虧欠,更重要的是不讓母親動手包粽子。然而,我年年給家裏郵寄粽子,可母親仍精心準備粽葉和糯米,耐心地包多種餡的粽子,供家人和鄰居分享。傍晚時分,我收到母親發來的微信,「征兒,粽子已收到,端午假期你是不是又不能回家?」怕打攪我工作,母親總是在下班時間才與我發微信。一陣心酸後,我將拇指按在手機上,回覆了一個「嗯」。如今,為了「6·30」節點,這個端午節,我仍需堅守崗位,又不能吃母親親手包的粽子了。

端午節的下午,單位組織大家包粽子,幾位大姐熟練地將粽葉捲成圓錐形,填滿江米,再放入紅豆少許、紅棗兩顆,包嚴,繫好。在愉快的談笑間,形似菱角、瑩白如玉的粽子便堆積如山了。晚餐時,我們圍坐在一起品嘗着親手包的粽子,享受着這份友情帶來的美味……

粽是情,寄相思,又是一年粽飄香,留在我記憶最深處的是滿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