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費小燁)興建古洞北福利服務綜合大樓是政府推展古洞北新發展區的其中一個先導項目,不但為長者、殘疾人士及智障人士提供院舍住宿照顧服務,亦會用作安置現時居於石仔嶺花園安老院舍而受古洞北新發展區規劃影響的合資格長者。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日發表網誌指出,建築署在建造、設計及提供服務方面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為入住者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

黃偉綸:提供約1750長者宿位

綜合大樓建於古洞北新發展區第29區用地上,樓高8層,總建築樓面面積約4.4萬平方米。工程於2019年年底動工,現時大樓已建至天台,預計明年年中開幕。綜合大樓的主要設施,包括地下將用作展能中心暨嚴重弱智人士宿舍及嚴重殘疾人士護理院;一樓和二樓設有長者日間護理單位;一樓至七樓可提供約1,750個長者宿位。

黃偉綸引述建築署高級工程策劃經理關潔玲表示,建築團隊在大樓建造初期邀請很多非牟利社福機構、安老院舍營運代表及長者照顧者參與線上諮詢研討會,並與長者直接交流,收集意見,結果大多數「老友記」選擇以水果和不同顏色作為各樓層的主題,與建築團隊的設計意念十分吻合,最後建築師以七種水果圖案作為不同樓層的主題,配以七種柔和色彩,加上精心設計的傢具、擺設等,務求營造溫馨、舒適的氛圍。

而由於安老院舍位於高速公路旁,為減低居住區域的噪音及加入最大的綠化面積,建築團隊設計大樓呈H型,外牆配以「建築鰭片」,有效阻隔交通噪音,而其他位置則以綠化元素覆蓋,令南北兩側設有兩大景觀區域。團隊亦善用大樓外的自然景觀,令陽光和自然風引入室內,營造一個自然和舒適的環境。

近年,不少建築項目均採用創新和先進科技。建築署二級監工(屋宇)廖詠欣表示,綜合大樓以「組裝合成」建築法(MiC)興建,由逾1,700個MiC組件組成,透過「先裝後嵌」的概念,有效提升生產力、工地安全、控制質量及縮短施工時間。工程團隊也運用「機電裝備合成」建築法(MiMEP),盡量減少空氣污染和噪音污染。承建商亦採用了自動物料運輸機械人,協助工人運載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