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江記趣》
作者:趙陽
出版社:知識出版社
散文集《香江記趣》收錄了香港青年作家趙陽近年創作的香港題材作品120篇。這些文字,帶我領略了香江的美好與曼妙。
我未曾去過香港。許是香港電影看得多,曾一度疑惑,彈丸之地的香港怎麼可能被兇殺、毒品等籠罩?明知那是類型電影,僅僅代表文化繁榮的一個符號,但灰色印象難以抹淨。翻開《香江記趣》,開篇《沙田的月光》瞬間撥開疑惑的迷霧,隨他閱景,領略到了香港的自然之美。正如作者所言,那是他「見過最美的月光」。他「願這美麗,陪伴這座城市,久久長長」。作者的善柔之心,在日復一日的書寫與表達中融入了字裏行間,成為趙陽散文的重要品質。
作為一個由內地移居香港工作和生活的年輕人,他徜徉於香港生活的細微之處,用精粹的筆墨,為我們展示出一幅幅民生畫卷——他發現溫暖並傳遞着溫暖:公司清潔工李姐用一盆蘭花草向他表達和祝福(《角落裏的蘭花草》),執法的「城管」為「走鬼」拾起散落在地的橙子(《奔跑的紅橙子》)。他感恩每一位施恩予他的人,從啟蒙老師到指導他步入寫作之門的編輯。他與香港的醫生交朋友,並以他的仁愛,相互成為《掛住你》的人。奔波事業的成年人,誰能騰出時間去追憶兒時爸爸的擁抱?他不忘親情(《抱緊我,親愛的爸爸》)。他總能以心中的亮色,去發現生活中的彩虹,哪怕他自己就醫遭遇不悅,竟也能從身旁一對恩愛夫妻患者那裏得到慰藉(《半夜求醫記》)。他在城市中偶爾遇無禮者,「雖然我很生氣,但從不針鋒相對,會在自己的言行之中用中華傳統文化和文明中的德與行,去讓他們對事情有新的認知。」(《一種禮讓》)他善於體察民生小事,甘願義務指南: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產生的新禮節——不握手碰碰拳,他提倡又不失幽默,「疫情禮儀恐怕就會漸漸地豐富並發展成疫情風俗」(《疫情風俗》),樂觀通達。
他在《大公報》開闢的「負暄集」專欄以及作為主筆的「青年讀書薈」欄目,已然成為很多青年讀者的「打卡」欄目。合上《香江記趣》,從「專欄作家」定位角度審視,他似乎缺少點什麼?難道是「專欄作家」的鋒芒嗎?我立刻提醒自己,那是「慣性」概念,生活不必事事鋒芒,尤其對具有善柔之心的趙陽而言!他在全書結尾告訴我們:「讓心靈之舟承載着善良、真誠與愛,一路向前。」人在旅途,與善良、真誠與愛相伴,足矣。善柔之心書寫的香江,充滿了人世間的美好與溫情,深深地吸引了我。這本《香江記趣》,令我突然產生去「東方明珠」看一看、走一走的衝動。開卷有益,大概就是如此吧。◆文:宋長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