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美娟 工聯會副會長 立法會議員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20日主持召開國務院第七次全體會議,決定任命李家超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任行政長官,於2022年7月1日就職。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的競選政綱提出三大施政方向,包括以結果為目標解決不同的問題;全面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奠定香港發展的穩固基石。三個施政方向反映了李家超務實沉穩的施政作風,亦顯示他準確地為香港現況把脈,明白市民最想見到施政有成效、經濟民生有改善、香港競爭力明顯提升,落實「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增強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為達到「以結果為目標」解決問題的效果,李家超表示,上任後會為特定工作訂立關鍵績效指標(KPI)。關鍵績效指標,是用來衡量一項工作的成效,也能為團隊或公司訂立明確的工作目標。國家亦會用KPI來訂立工作指標,例如「十四五」規劃為推動科研及先進製造業發展訂立了目標,包括訂明2021-2025年間預期每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7%,2025年預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10%,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佔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等。

內地扶貧考慮衣食住行

不過,施政的KPI單單是數字並不足夠,還要照顧市民的實際需要。內地推動脫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12年內地發起「脫貧攻堅戰」,設定貧困線標準為每人每年2,300元人民幣;此後經過多次調整,至2020年時,脫貧戶每年純收入要達到4,000元人民幣。但脫貧線4,000元純收入不是唯一的目標,國家明確指出,到2020年要穩定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即是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他們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內地脫貧不是以數字為本,而是以人為本,內地脫貧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考慮到人民實際生活的需要,吃、穿、教育、醫療和住房樣樣顧及。

反觀香港訂的施政指標,往往只有數字。以臨時過渡性房屋為例,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將臨時過渡性房屋加碼至二萬個單位。二萬個單位只是一個興建房屋的數字,沒有顧及市民的工作、教育等實際需要。

臨時過渡性房屋是為了安置劏房戶,讓他們不用再住得貴、住得差,但很多時候,劏房戶寧願節衣縮食、捱貴租,忍受惡劣的環境,選擇住在市區劏房。原因是香港基層勞工人工低、車費貴,劏房戶只有住在鄰近工作崗位的市區,才能節省車費;由於劏房戶不願見到下一代再捱窮,對子女教育期望很高,因此希望子女能夠在市區聲譽良好的學校上學,也可以參與社區內各樣課餘學習,因此寧願居住在市區的劏房。

增加臨屋要做好配套

按政府公布的臨時過渡性房屋興建地點,不少在偏遠地區,例如元朗牛潭尾、同心村、八鄉江夏圍、大埔船灣黃魚灘,興建完成後,劏房戶會選擇入住嗎?劏房戶要考慮能否負擔一家人上班、上學的高昂車費,父母要考慮子女的讀書問題、考慮有沒有社區支援,包括家人、朋友以及非政府組織等。

如果偏遠的臨時過渡性房屋建好,卻吸引不到劏房戶入住,那既改善不了劏房戶的居住環境,也浪費了政府的資源,得益的可能只是提供土地的地產商,政府做好三通一平(即通水、通電、通路、土地平整),為發展商發展相鄰的土地奠下基石。而且,偏遠地區的臨時過渡性房屋,無助增加市區房屋供應,不能壓低市區劏房租金。

筆者認同李家超「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認同在特定工作訂立KPI,但在制訂KPI時,應借鏡內地脫貧標準的綜合指標,一定要顧及工作、教育、醫療、社區支援等實際需要,市民才會感到政府施政真心照顧他們,才會有幸福感。關鍵績效指標不是「跑夠數」就可以,而要與市民的幸福感掛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