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立之初定位為「知識基礎設施」的知網,獲得政府支持和市場便利得以迅速做大,但現在面臨侵犯著作權、涉嫌高收費壟斷等諸多質疑。

在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諮詢組成員、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王先林看來,知識資源具有公益性,知網作為國家知識的基礎設施,既關乎公民文化權的實現,也是科研人員工作的基礎與工具,因此有必要從政策法律上考慮讓知網履行普遍、平等服務等公共性義務。「比如將其作為公益服務項目,並提供相應的資源和配套政策,而且實行必要的行業監管措施。如果知網不能完全免費,那就應將相關收費納入國家定價或者國家指導價的目錄,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途徑,但牽涉面很廣,難度也很大。」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教授焦海濤則強調,政府價格管制雖然見效快,但成本高。政府應該鼓勵競爭,讓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扶持萬方、維普這些基礎較好的數據庫發展起來,形成市場良性競爭機制。當前知網一家獨大,缺乏真正的競爭對手,導致知識數據庫定價困難。

知網嚴重侵害作者利益

有法學專家還認為,反壟斷執法部門對知網是否違反《反壟斷法》進行調查,如果違法應予以糾正,但知網在著作權上違法比較明顯,而且這種侵權行為明顯損害了公共利益,著作權行政執法機構應當可以考慮對其進行處罰。「目前知網的做法嚴重侵害作者的利益,而知網在與作者和用戶的談判中處於強勢,定價無法達到平衡。此時,監管應當介入,旨在告訴企業,如果不改變經營模式,就會遭受巨大的懲罰。基於這種壓力,企業才有動力去與作者和用戶進行價格談判。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