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恩民指導學生創作。

對泥塑的執迷,讓趙恩民對於自學成才的痛苦有着更深的理解。為讓喜愛傳統手工的人能接觸、能方便學習到泥塑這門技藝,趙恩民自2006年至2016年自籌資金為千餘名殘疾人提供泥塑技能培訓,近年也開展了一系列泥塑文化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積極宣傳泥塑文化,並與高校合作招收應屆畢業生培養非遺傳承人。

「我現在的學生,基本都是本科以上學歷。老手藝需要注入新鮮血液,我也需要跟着時代奔跑。」趙恩民和年輕人打成一片,心態也變得越來越開放,創作一些動漫人物形象的泥塑,還有一些手辦產品。如今,他經常做直播,在鏡頭前教大家捏泥人,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與傳統文化結緣,「沒想到這麼受歡迎,最高時候觀看人數達到七八十萬人。」

一捧紅泥從開採出來到可以使用,要經歷選泥、過篩、沉澱去水、壓實滲水、揉搓摔打、裝袋醒泥、製作前再次揉搓去濕的全過程,需用上三年左右的時間才能製出一塊性質俱佳的好泥;再經過雙手的推拉按接與一支竹刀的壓刮拉挑,泥塑在反覆修改後定型;之後還要在陰涼處晾置,並嚴格避免水分過度蒸發;最後是將泥塑在窯爐中燒製,預燒半天後逐步升溫,在300℃至500℃之間才能慢慢排乾水分,這當中的每個階段都有乾裂甚至爛掉的風險。

製品失敗對手藝人的打擊是巨大的,但只有具備從頭開始的勇氣才能成長為真正的大師。泥塑的製作過程對塑造者的心性要求很高,於是他經常教導學生:「泥啊,就像會呼吸、會感受一樣,如果你心焦,你手上的乾熱很快就會讓它失去柔韌性,變乾變硬。因此製作塑泥非靜氣凝神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