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現童話》
◆《憩》
◆《活現童話》展現作品創作故事。 網上影片截圖
◆《我呢一代口琴人》
◆《咏嘆調》排練照

香港藝術節@大館2022早前因為疫情影響取消了現場演出,並於4月底開始轉為線上舉行。不同的節目採取不同的線上呈現方式,有的訪問藝術家,拆解創作過程;有的則打造虛擬空間,觸發互動體驗。

網上演出,帶來大滿足還是心思思?讓記者帶讀者一窺究竟。◆文:草草 圖:香港藝術節@大館提供

香港藝術節@大館2022線上版採用了不同形式呈現演出。例如《我呢一代口琴人》用了輕鬆網劇的方式,讓不同年代的表演者們遙距互動,各自使出渾身解數表演之餘,亦配上珍貴照片和錄像,向觀眾講述口琴的故事。舞蹈劇場《咏嘆調》放映舞作的綵排片段之餘,還對編舞黎海寧進行了訪問,進一步展現作品背後的理念。至於視聽演出《千花瓣》,則將數碼影像與器樂演奏相結合,呈現充滿薩滿儀式感的音樂旅程。每個作品的網上版都帶來不同風格與體驗。

跨代舞蹈劇場 創作故事觸動人心

完整的現場演出,可以選擇將演出錄像放上網絡,那創作中的作品,特別是有超過60位素人演員參加的大型作品,又如何呈現?《活現童話》選擇的是將特別影片與創作過程掠影相結合,展現作品背後的故事。

《活現童話》 是英國編舞Natasha Gilmore的大型跨代舞蹈劇場,曾巡迴世界各地演出。香港版本則邀來本地舞蹈家何靜茹擔任聯合編舞,由多位專業舞者帶領約60位7歲到65+歲、來自不同族裔、年齡及背景的「香港舞蹈素人」一同完成。

作品原本要於大館作現場演出,但在排練開始不久後就因疫情關係無奈取消。然而一眾參與者卻在短時間內建立了友誼,便繼續經由網上排練和交流來完成作品。

於是,《活現童話》變為網上放映後,實際包含了兩齣主要影片和四集可以在家中運用的身體訓練。兩齣影片中,其一是Natasha Gilmore及她的巴羅蘭德芭蕾舞團(Barrowland Ballet)製作的舞蹈影片《狼》;另一影片則集合了Natasha Gilmore、何靜茹,多位舞蹈隊長和參與者的訪談,讓人一窺作品發展的過程。最令人觸動的是,在眾人的講述中,可以感受到在疫情所造成的相互隔離狀態中,人們如何藉由簡單的舞蹈來建立珍貴的聯繫,實現「在一起」,至於結果如何反而沒有那麼重要了。正如一些參與者所分享,在排練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扶持帶來很大的感染力,整個作品感覺很簡單但卻很深刻。每個人在用身體講述自己的故事,匯聚在一起構成漂亮的畫面,這些簡單的分享呈現出澎湃的力量。

《活現童話》的英文名為「The Wolf Pack」(狼群),其實更具體指向了Gilmore的創作意象。編舞家從那些代代相傳的道德規訓和童話故事中攫取材料來進行創作,例如《小紅帽》中的大灰狼,在她看來可以象徵不合群的人,「它如何融入狼群?狼群就好像是一個跨年齡的大家庭,裏面眾人一起扶持,一起行動。」短片《狼》就展現了「狼群」中不同代際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成員的關係。影片取景蘇格蘭迷人的秋日大自然,橫跨三代的表演者衝入森林,在鋪着厚厚落葉的泥地上舞動。上一代如何引導下一代,新一代又如何渴望突破舊有的限制,在這些充滿張力的分分合合的角力下,「狼群」這個大家庭仍展示出成員間深厚的羈絆……

「我一直希望與不同年齡段的人合作。」Gilmore說,「我享受他們之間的那種活力,那種趣味和能量。還有小孩子身上的放肆與野性,對成年人來說是有正面影響的,因為我們成年人似乎失去了玩和遨遊在想像中的能力。」她說《活現童話》的編舞方式,就是讓不同年齡的人互相幫忙,又互相啟發。「在作品中,我對『野生』和『馴養』這兩者之間的角力感興趣。我們也用了蘋果的意象,它有太多的意義了,比如亞當和夏娃的禁果,白雪公主的毒蘋果,又或者象徵着孩子的天真無邪。蘋果可以引發出各種意象和故事。」從蘋果的意象出發,每個人其實在藉由自己的身體展現自己的想像,蘋果可以象徵天真無邪,也可以指向爾虞我詐。人們在善惡之間遊走,作出自己的理解與選擇,整個群體,則在Gilmore所創造的這個童話世界中,「互相引導着前行」。

不得不說,這樣的童話世界,有種眾人互相扶持,穿過人生的黑暗叢林的感覺。而不論每個人的選擇與呈現如何,眾人之間的牽絆是最動人的。雖然看不到最終作品的現場演出實在遺憾,但有機會聽裏面的參與者,特別是普通人的講述,看他們如何被藝術所治癒、所點亮,卻有另一種可貴。

特定場域作品 網上難再現

演出可以拍攝放上網,特定場域作品呢?網上平台是否能再現其獨特體驗?

特定場域作品《憩》,由編舞家盤彥燊、新媒體藝術家曲淵澈、聲音藝術家彼得·萊納,及戲劇構作郭達麟跨界合作而成。作品原本將發生在大館的拘留室,以「一對一」的方式展演。「如果大館中央裁判司署的拘留室是一個人,我最想給她什麼?溫暖。我最想帶她去哪?一個近海的地方。」盤彥燊如此說。當演出因疫情取消後,藝術家們將其轉化為一段網上的虛擬互動旅程。

進入特設的網站後,你會進入一個3D的虛擬空間,耳中聽着海浪聲,眼前是一條走道。走到盡頭,會進入拘留室中,這時藉由鼠標的移動你可以探索室內的各個細節。點擊圓形鐵窗,會「穿越」到三門仔避風塘的室外,聽着環境中的各種充滿生活氣息的聲音,跟着藝術家一起面對海,面對小船,面對房屋,靜坐、放鬆、呼吸……回到拘留室中,點擊鐵窗在地板的投影,則來到盤彥燊的工作室,藝術家會教你如何運用暖水氣球與自己的身體溝通,進而紓緩身體的緊張,達至精神上的平靜。

想像中原本的現場演出體驗,是在拘留室這個冷冰冰的孤寂空間中踏上「溫暖」的療癒之旅,這本身充滿矛盾與錯置,卻因此而激發有趣的感受。到了網上,則更像是藉由拘留室的賽博軀殼,穿梭到不同的場景中。場景看來更多變,但卻似乎失去了原本拘留室這一「特定場域」的意義。

同樣的「不滿足」感受出現在《璃屋》中。作品原本是在大館監獄操場上築起小屋,邀請觀眾入內參觀。每個人的路線不同,會影響所聽到的音樂與聲響。創作者希望打造一個「靈性主題樂園」,讓觀眾在行走的過程中反觀內心,去思考「我是誰?」「一個人有沒有自由去選擇怎麼去定義一些事物?」等問題。而當現場裝置轉換為網上呈現後,觀眾進入3D的虛擬小屋,用鼠標移動來改變方向與視野,會觸發不同的聲音效果。

當特定場域作品被轉換為網上呈現,其「特定場域」很難被再現,與之相匹配的獨特現場體驗自然亦難以數碼複製。這時,網上作品是否能利用數碼平台的特點,將作品進行再創作或再延伸則顯得尤為重要。而這方面,創作者們還在摸索各種可能。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看網上作品時的「不滿足」更加印證了某些作品現場發生的「獨一無二」。希望在場館正常運作的未來,這些作品仍然能獲得預算支持,得以再發展,最終在現場呈現。

香港藝術節@大館2022

日期:即日起至6月6日

網頁: https://

taikwun.artsfestival.org

免費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