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世稱「柳河東」。柳少有才名,德宗貞元九年(793),以21歲之齡進士及第;798年,柳26歲,又登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正字。後入朝為官,受宰相王叔文拔擢,參與政治改革,輔佐繼位的順宗推行新政,史稱「永貞革新」。未及半年,憲宗即位,改革失敗,王叔文被貶賜死,柳宗元亦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刺史,再貶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馬,不得處理政事。十年後,再貶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任內教民導俗,政績卓著,故後世又稱其為「柳柳州」。憲宗元和十四年(819),柳病逝於柳州任上,終年四十七。
唐順宗永貞元年十一月至憲宗元和十年正月(805-815)間,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當時為渺無人煙的蠻瘴之地,擔任司馬一職,不許處理任何政事,只能當一名毫無實權的閒官。抑鬱惶恐的他,於是寄情山水,形諸筆墨,寫下了多篇文筆清麗、情景交融的作品,包括被後人視為山水遊記典範的「永州八記」,以及《江雪》等自況詩作。現謹導讀《江雪》一詩如下:
千山鳥飛絕①,萬徑②人蹤③滅。孤舟蓑④笠⑤翁⑥,獨釣寒江雪。
《江雪》一詩的具體寫作年代已不易考證,有學者認為較可能是在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冬寫成。因為南方雪少,而據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僕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以及相關歷史記載,這一年冬天永州曾下過大雪,與詩中描寫漫天大雪的意境正合。
本詩字句短小,內容顯淺,有些人將之視為格律詩中的五言絕句。然而,根據近體詩的格律,詩句每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應與上一聯對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稱為「粘」(就絕句言,第三句第二個字應與第二句第二個字的平仄一致)。《江雪》第二句第二字「徑」為仄聲,第三句第二字「舟」卻為平聲,明顯屬於「失粘」。有人將之視為拗體律絕,但也有人將之歸為古風,如《簡明中國古典文學詞典》就將《江雪》定為「古絕」。除了「失粘」外,押仄韻的詩句本身並不常見,往往亦視為古風,王力《漢語詩律學》曾論之曰:「近體詩以平韻為正例,仄韻非常罕見。仄韻律詩很像古風。」「仄韻律詩和絕句可以說是近體詩和古體詩的交界處。近體詩和古體詩的界線相當分明,只有仄韻律絕往往也可以認為『入律的古風』。」
相較押平韻者,押仄韻的詩作本身就帶有一種清勁古樸、剛健有力的格調。《江雪》全詩押入聲屑韻,韻腳「絕」、「滅」、「雪」皆為入聲字,收音短促壓迫,正好配合詩中淒冷幽寂、孤僻蒼茫的雪境氛圍,同時亦表達了詩人孤絕不平的激憤情緒,體現出柳詩峭拔的骨力與清冷色調。第三句句末不押韻者,平聲的「翁」字發音平緩,猶予人振聾發聵、不吐不快的感受。這裏以入聲韻腳為背景反托平聲句末「翁」之不畏黑暗,含蓄地發揮了音韻的表意作用。
除了格律與押韻問題外,《江雪》的修辭及描寫手法也很值得一談。篇幅所限,謹待下篇再續。
譯文
重重山間,不見飛鳥身影;條條路上,沒有路人蹤跡。
只有小船上那位穿戴着蓑笠的老翁,獨自在漫天飛雪的寒冷江面上垂釣。
註釋
① 絕:斷絕,指沒有、絕跡。
② 徑:小路,泛指所有道路。《說文》:「徑,步道也。」
③ 人蹤:人的蹤影。
④ 蓑:本作「衰」,指古代一種以草葉製成的雨衣。《說文》:「衰,艸雨衣。秦謂之萆。」「萆,雨衣。一曰衰衣。」
⑤ 笠:斗笠,指古代一種以竹皮或竹葉編成,用可擋雨遮陽的帽子。《詩經·周頌·哀耜》:「其笠伊糾,其鎛斯趙。」《毛傳》曰:「笠,所以禦暑雨也。」
⑥ 翁:古代對年長男士的尊稱。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隔星期三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