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協昨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逾六成的基層婦女過去幾個月因為照顧子女而停止工作,令家庭整體收入銳減,反映本港幼兒託管機構不足對雙職工家庭構成的影響,在疫情下更顯嚴重,尤其是缺乏家庭支援的單親母親更是「兩難」,顧得了子女,就顧不到「飯碗」。本港近年出生人口屢見新低,人口老化嚴重,政府有必要從政策層面檢討增加對父母的支援,既為激活經濟活力,也為刺激生育率;既要有經濟上的激勵,也要從減輕精神壓力層面提供支援。
過去數月因為疫情衝擊,所有資助幼兒中心、暫託幼兒服務及學前兒童課餘託管服務均於2月28日起停止提供服務,對有年幼子女的家庭產生巨大影響。調查顯示,逾六成的基層婦女為照顧子女而停止工作,失去收入;而且疫下婦女照顧及料理家庭的時間,由以往平均9.3小時上升至13.3小時,照顧者負荷指數平均達12.7分(13為最高分),反映承受「高負荷」壓力,隨時爆煲。隨着疫情緩解,資助幼兒中心由今日起可以彈性安排幼兒返回中心接受服務,父母的壓力或許稍見減輕。
全港合共有6,228個課餘託管名額,平均近60名學童爭一個託管名額,資助幼兒中心平均使用率長年維持在 99%以上,輪候人數眾多,服務供不應求。雖然有社區保姆彌補不足,但社區保姆大多並無受過照顧幼童培訓,更多是做家務。託管服務不足令家長未能安心投入勞動市場,不少媽媽更是被迫離開工作崗位,久而久之會喪失工作能力。多位議員多年來一直向特區政府反映,但改善不明顯。期待下屆政府可以正視問題,在社區增設更多託管中心。
另一方面,本港僱員工時較長,父母不能準時下班,也是導致難以釋放婦女勞動力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學者認為,歸根到底還是僱員保障問題,應訂立標準工時,明確僱主要有超時「補水」,才可讓家長放心使用託管服務。
本港面臨嚴峻的人口老化困境,出生率每況愈下。過去5年,每年出生人數由2016年的6.09萬人持續下降至2019年的5.29萬人,再進一步下降至前年的4.3萬人及去年的3.7萬人。短短幾年間出生人數銳減四成,幅度驚人。這固然與新冠疫情有關,但在政策層面上,本港激勵生育的政策也明顯不足。一方面是經濟上的壓力,在樓價高企、生活成本高昂的今天,很多父母都盡可能少生育,須政策上加大激勵;另一方面是照顧上的精神壓力,這方面則須增加託管中心名額,盡快訂立疫情託管安排,讓失業或開工不足的基層婦女出外工作,以減輕她們的照顧壓力;此外,還要完善社區保姆的培訓,提升其照顧幼童技能,提升服務質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