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馬遷被後世尊為「太史公」,奉為中國史學之父,我們一起看看他的生平事跡吧。他出身於西漢一個史官家庭,家學淵源,故有志修史,及後遭逢巨變,只能忍辱發憤,成就《史記》宏篇巨製。
幼從名師奠下基礎
司馬遷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一職,掌管圖書及天文曆法,對先秦諸子思想及發展素有研究,尤推崇道家學說,對司馬遷治學及思想建立影響甚大,司馬遷師從孔安國研習《尚書》,又跟從董仲舒學《春秋》,奠下深厚學問根基。
司馬遷自20歲起,便開始遊覽天下名山大川,到各地考風問俗,採訪傳說舊聞,實地稽考古代和近世歷史遺蹟等,為繼承父親的職位和事業作最好的準備。
司馬遷這次的遊歷,充分證明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他從長安出發,先往南方(即今湖南)拜訪屈原自沉的汨羅江,並到九嶷山尋訪帝舜南巡的傳說,繼而東渡至今江西至蘇浙一帶,考察大禹疏浚九江的傳說,以及遊會稽山,探禹穴,其後北上江北,訪問韓信故地淮陰、孔子故鄉曲阜、項羽都城彭城,再向西探訪劉邦起事之地沛縣。
這次豐富的遊歷,為司馬遷蒐集了真確的史料,更開拓其眼界,對他的歷史觀形成,有極大而深遠的影響。
實地考察搜集資料
實地考察,對司馬遷搜集資料,詳細記錄各地的山川形貌、風俗民情、傳說舊事、歷史古蹟等,及為其撰述《史記》打好基礎。
遊歷回來後,司馬遷便擔任郎中,近侍漢武帝,陪同到陝西祭祀五帝,又到泰山封禪,更西登崆峒山、北出蕭關,進一步加深了司馬遷對各省山川地理、風土見聞的了解。及後,又奉使到四川及雲南,從中對西南民族地區進行調查研究。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終可繼任太史令,飽覽宮內書庫的秘藏書籍,以預備修史工作,惜9年後因認為李陵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情有可原,仗義執言後慘遭腐刑下獄,經此巨大變故,他發憤著述,終在公元前91年編成《史記》。
開紀傳體通史體例
《史記》開創中國紀傳體通史的編撰體例,自此成為中國史學一個傳統,加上過往的史書多為某國、某時的專記,《史記》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上下三千年,將中華文明演進及華夏民族發展歷程有系統地演繹出來。
以人為本關注下層人物
《史記》亦反映了司馬遷以人為本的史觀,不分貴賤,關注一向被大眾忽略的下層人物,如遊俠、刺客、占卜的人等,為他們立傳,重視和肯定其高尚情操和行為。
司馬遷出身史官世家,懷抱史家求真精神,致力尋究史實真貌,追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想,中年雖因「李陵案」而受辱,但仍能堅持理想,奮力撰寫《史記》。
◆ 梁延敬老師(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主席,現職為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曾協助出版社編寫不同的中史科教材。)
逢星期五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