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香港文匯報曾直擊有身穿校服的學生出入CBD專門店。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每年4月20日是所謂的「國際大麻日」,部分地方的「大麻友」會聚在一起抽大麻,慶祝與鼓吹大麻合法化;隨着部分國家對大麻解禁,大麻「無害」及「合法」的謬論也入侵香港,禍害青少年,含有大麻二酚(CBD)的四氫大麻酚(THC)也「踩界」通街賣。香港警方和禁毒處的統計數字顯示,大麻成為青少年吸毒的主流,過去5年本港涉及青少年的大麻案件逐年遞升,去年涉大麻被捕人數已是2017年的近3倍,且只是冰山一角。有人由食大麻、販大麻致身陷毒海,繼而吸食和販賣其他毒品,更淪為販毒集團的「炮灰」。警方強調香港法例將大麻列為毒品,販賣或吸食均違法,本月起將推行「打擊青少年販毒及大麻」主題的宣傳教育。 

4月20日這個日子,起源於1970年代美國的一群吸食大麻的高中生,他們組成小團體,約好在下午放學後的4點20分到指定地點一起吸食大麻,久而久之「420」變成了大麻代號。近年隨着歐美部分國家或地區解禁大麻的管制,陸續開放民眾合法或以醫療目的使用大麻,大麻歪風席捲全球,吸食和支持大麻合法化的人,更將每年的4月20日視作「國際大麻日」;惟大麻有害的真相遭淹沒,美化大麻的歪論蔓延網絡,令青少年躍躍欲試,由初嘗大麻至上癮,繼而步步沉淪毒海毀掉人生。

香港遊樂場協會社工司徒錦燊指出,「420」是大麻的代號,充斥社交平台,青少年很容易接觸,並被誤導吸食大麻的傷害。在外展服務隊服務的16歲至20歲青少年吸毒者中,大麻為第一位,因為他們一般誤以為大麻不是毒品。

網上可輕易找到售賣大麻信息。 網上圖片
網上可輕易找到售賣大麻信息。 網上圖片

大麻竟成青少年主流毒品

根據禁毒處藥物濫用資料中央檔案室資料,2021年被呈報的整體吸毒人數有6,019人,對比2020年上升243人,其中21歲以下吸毒青少年人數增加264人;大麻成為青少年吸食的主流毒品,2017年有93人涉大麻被捕,去年則有257人,上升176%。

警方毒品調查科情報組警司李蔚詩對此分析,當中包括幾個主要原因:首先可能與有部分國家將大麻合法化有關,有人利用社交平台大肆宣傳,吸引青少年對大麻關注及產生好奇,只要在Facebook、Instagram、Telegram等社交平台,打上「420」、「牛牛」、「weed」、「stone」等關鍵字,便可搜尋大量大麻信息。

其次,社交平台令青少年更易買到大麻,有毒販在社交平台明碼實價推銷大麻,以網購、「叫外賣」或在遊戲電玩中落「柯打」形式迎合青少年買家。警方曾破獲毒販利用的士派貨,買家在指定地點「伸手」交收,又或利用不同地點的智能櫃交收,毒販不用露面。第三,根據警方資料,在香港一克大麻的市價約數百元,較其他毒品,如可卡因同等分量要上千元,價錢相對較低,令青少年躍躍一試。

香港文匯報去年11月15日頭版報道本港有售賣含大麻二酚(CBD)產品店舖的隱患。 香港文匯報PDF

被捕青年逾半為「搵快錢」

青少年由吸食大麻開始,由花錢買毒到販毒搵快錢,步步深陷毒海。警方去年全年破獲3,532宗販毒案,拘捕4,303人,其中10歲至15歲有107人,16歲至20歲有517人。在去年下半年被捕92人中,以18歲以下青少年男性為主,九成為15歲至16歲,當中六成半為學生,年紀最小是13歲的中一男生,他於去年11月在深水埗被搜出33包共重11克的可卡因毒品。

警方分析發現,被捕青少年當中一半以上為「揾快錢」,每次為賺取數百至數千元而擔當「派貨」或「管理」毒品倉的高風險角色,一旦罪成將被重判,而不是誤傳的警司警誡。

從本月起,警方將展開連串的反大麻反毒品宣傳教育活動,讓家長、教師及青少年了解吸毒的禍害,提高青少年禁毒意識。4月20日在兩個電視台首播《友毒·誘毒》的微電影,以15歲少女販毒的真實案例改編,少女因被招攬販運20公斤可卡因被判囚17年半,她及其家人都付出沉重代價。另外有6條禁毒宣傳動畫,向青少年帶出吸食不同毒品的禍害。

警方亦會到國際學校舉辦禁毒講座和繼續推行「禁毒領袖學院」計劃,宣傳反大麻信息。

【專家之言】3個吸食1上癮 越年輕越易出事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鄧偉光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吸食大麻的人,3人中便有1人會上癮,越年輕成癮機會越高,成癮後較平常人患思覺失調的機會高出2倍至4倍,治療後也難以痊癒,甚至會發展成其他嚴重精神疾病,出現兩極情緒病也會高正常人3倍,患焦慮及抑鬱症機會也高2倍。

左起:鄧偉光、李蔚詩、司徒錦燊接受訪問。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易有抑鬱焦慮症狀

鄧偉光指出,很多人誤解吸食大麻可以忘憂尋樂,但效果很短暫,長久會帶出其他問題。吸食大麻上癮,其特徵是最初一星期出現好像「斷癮」情況,心理及身體出現不適,包括「心思思」、睡眠欠佳、多發奇怪的夢、情緒低落、焦慮、坐立不安、焦躁、容易生怒,以及有暴力行為等;身體最常見的有震顫、出汗、頭痛、無胃口、胃部不適、作嘔等。吸食大麻亦會出現抑鬱及焦慮症狀,前者發病率達13%,後者達18%。

他強調,吸食大麻成癮者沒有藥物可治療,主要靠心理及社交治療,醫管局會派精神科醫生及護士、社工陪同治療,每個人吸毒都有自己的問題,醫生要了解背後原因,幫助他們學習脫離毒海。但一般吸食大麻3年以上求醫者,要戒不容易,即使戒掉後,當中有三成機會再吸食。

香港遊樂場協會社工司徒錦燊則呼籲家長,要以中醫診病的基本方法「望聞問切」關心子女。「望」:如發現子女衣飾中有大麻三塊葉組成的圖案,雖然子女不一定是吸毒,但可能對大麻好奇,不妨打開話匣子了解子女對大麻的認識;「聞」:大麻會散發一種如燒燶豬油或鼠尾草的濃烈氣味,家長如發現子女身上有這股氣味,可多加了解;「問」:家長與子女要多些溝通,而不是強迫子女回答;「切」:切身處地了解子女,若出現負面情緒,要了解是否在學校被欺凌、被罵或被迫參與販毒等。

工作生活如「遊魂」 脫髮手震牙肉縮

22歲從事餐飲業的阿橙,因工作壓力及感情創傷,去年不敵朋友誘惑下初試大麻,原以為可減低心中傷痛,卻換來「地獄」般的痛苦折磨,大麻上癮後,在工作、生活上如「遊魂」,更暴瘦15公斤,傷痛未除,卻患上焦慮症。她憶述,當初為了麻醉自己,無想過後果,幸在徬徨無助時刻,有身邊朋友、家人及社工,將她在沉淪中拉回來。

阿橙成功戒掉大麻後,多次形容自己之前很傻。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阿橙表示,以前因工作壓力及感情問題,常借酒澆愁,其後酒精也難以解決,有朋友建議她嘗試吸食大麻消愁,她抱住一試無妨便吸食了第一次,豈料隨後兩三個月一直要依賴大麻,最瘋狂每星期吸食4次至5次。她形容起初覺得很開心,什麼都可以放低,但慢慢清醒後又返回原點。吸食大麻幾個月後體重大跌15公斤,出現脫髮、牙肉萎縮、手震及頭痛,工作時沒法集中精神,因甩漏犯錯被責罵,加上常胡思亂想,求醫後證實患上焦慮症。

因有家人曾吸食可卡因導致欠債,家中被人追數淋紅油及電話滋擾,這些經歷都令她對毒品很討厭,萬料不到自己也踏上此路,也低估了毒品離自己這麼近。她說,有一次她到友人家中飲酒,喝下兩杯後覺得很暈,像有醉意,於是想馬上離開,回家一覺醒來後再向友人查詢,對方直認不諱在其酒中放了5種東西混和物,包括happy水及大麻等。

阿橙最終在一名女友人協助下,成功戒掉大麻癮至今已有4個月,但仍有手震及頭痛的後遺症,令她沒法像過往可單手完成工作,有時需用兩隻手。她提醒有同樣經歷的人,不要因為怕找社工、看精神科醫生而卻步,因這是給自己重生的機會。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