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8日舉行的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領隊鄧小嵐被追授「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個人」稱號。這位用音樂照亮大山孩子們的老人,卻在冬奧閉幕不久離世。正如一位與會者所說,鄧小嵐是表彰名單上唯一用方框特別標註的獲獎人,「但我們卻不會忘卻她」。無論是在鄉村普及音樂還是對北京冬奧的貢獻,鄧小嵐都值得被記住。
「小樂隊辦下去 直到走不動」
我還清楚記得,冬奧開幕式剛過,就在鄧小嵐的家中與她做了專訪,老房子老傢具和流浪狗六六,組成我對她家的最初印象。從年輕時愛跳芭蕾舞的鄧小嵐,到她創建的馬蘭小樂隊,從「小燕子,穿花衣」到「希臘語的奧林匹克聖歌」,她的認真和熱愛拉長了訪問,原本約好的兩個小時不知不覺延長成四個小時。每次聊起她的馬蘭小樂隊,鄧小嵐的眼中都會閃閃發光。鄧小嵐的手機中,全是馬蘭小樂隊成員的影像:「這是樂隊裏最調皮的孩子,這是我們為冬奧開幕式排練,這個孩子最乖……」那一刻這些徜徉在音樂海洋的孩子們就是她的全世界。
在採訪最後,當我問及她接下來的打算和對未來的希望時,鄧小嵐說,會把馬蘭小樂隊一直辦下去,把音樂節搞好,「直到自己走不動為止。」沒想到世事無常,採訪過去僅月餘,她就永遠倒在了熱愛的音樂傳播路上。
祈願農村孩子都有音樂相伴
鄧小嵐最看不得孩子們的生活中沒有音樂,「小朋友怎麼能沒有音樂相伴呢?」她期待將來不光是馬蘭,中國每一個農村的孩子都有音樂相伴,都可以在音樂的浸潤下幸福快樂成長。然而,她沒能目睹這一天的到來。想來她倒下時,肯定有很多遺憾,這些未竟的事業,未企及的夢想,也提醒我們鄧小嵐不應被忘卻。
「胭脂河水長,從那天上來,要問去何方,寧靜的村莊,沐浴着陽光。」斯人已去,餘音猶在,這是鄧小嵐留給馬蘭的歌,也是她留給後人無盡的思念。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曉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