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位年已八旬的資深新聞工作者龔心瀚、賈樹枚早前聯袂呈現各自多年鑽研攝影的精品力作——「江山如此多嬌」攝影展,並在多地巡展,最近作品來到上海東方收藏藝術館,受到觀眾歡迎。數十幅攝影作品,以新聞人的獨特視角,展現了神州大地的錦繡色彩和世界各地的美麗風光,一些人文作品充滿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帆 圖:受訪者提供
龔心瀚和賈樹枚同是新聞人,在長期的新聞工作生涯中,龔心瀚和賈樹枚目睹時代變遷,縱覽歷史風雲,從國內到國外,深入城鄉山河海,不約而同喜歡用手中的相機記錄良辰美景、春花秋月。他們的作品曾參加過多次展覽,還先後出版了《龔心瀚書法攝影作品集》、《賈樹枚環球行攝影散文集》等著作,以影像之美謳歌新時代,展示偉大祖國山川秀美、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動人畫卷。
在展覽現場,兩位資深新聞工作者談起攝影,臉上都洋溢着興奮之情。龔心瀚介紹,早在大學時代,他就青睞新聞攝影,還得到了知名攝影家舒宗僑的指點。「每當我拿起相機,對着美景時,都會有一種忘我的感覺,退休以後,更是越來越喜歡攝影,也更加注重攝影技巧的提高。」
雲南采風遇晨曦初露
龔心瀚的作品《梅里雪山晨曦》是展覽的亮點之一,這是他赴雲南采風中偶然拍攝的。他還清晰地記得,那日晨起見窗外晨曦初露,眼前起伏跌宕的山巒被染成了耀眼的紅色與金色,便趕緊轉換相機角度,「遠取其勢」,以此顯示梅里雪山恢宏壯麗的全景。
《駝鈴聲聲》攝於銀川沙坡頭,龔心瀚巧妙運用光影效果的對比,將行走在廣闊沙漠中的駱駝與牽駱駝者,定格在一個視覺美妙的瞬間;《金沙江第一灣》則是一幅氣勢恢宏、驚天動地而又極具張力的油畫式照片,白色的金沙江圍繞着高聳的山巒,離奇的石灘巧妙勾勒了金沙江的曲折與纏綿,使雄奇巍峨的山與波瀾起伏的水組合成一幅壯麗的畫面。
梯田美景如夢幻仙遊
賈樹枚為了表達對於攝影的喜愛,曾作詩道:「迎朝霞,送晚霞,背起相機走天下,千古江山留勝跡,春日何處不飛花,回眸屐痕無覓處,芳草萋萋滿天涯。」他說:「看到美好的人物與風物,就想着用相機記錄下來,攝影對我來說更多是自我的愉悅,非常享受攝影的過程。」
比如,此次展出的《北京天壇》,是他屢次拍攝、幾經探索後的一幅作品。賈樹枚三次去北京,多次對天壇作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拍攝,最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天壇顯得雄偉穩重,又有宏觀舒達的內涵。還有一幅《元陽梯田》則如立體感極強的版畫。賈樹枚說,他是採用逆光拍攝,有意識增加了梯田的層次感,並在色彩搭配、構圖技巧與拍攝角度上仔細把握,終於使很有詩意的梯田美景產生出夢幻仙遊的藝術效果。
另一幅《浦東之光》,是賈樹枚在上海大廈17樓陽台上拍攝,夜色中的東方明珠塔與浦東高樓林立,在七彩燈光的閃爍中,相互媲美,尤顯絢麗多姿,而江中的遊輪也使整個畫面增加了動感。
為抗疫提供精神食糧
專家認為,從視覺藝術說,攝影與繪畫很相似,同樣運用構圖、空間、色彩等元素表現作者對世界萬物的感受與紀錄。從審美意識而言,攝影與詩歌有共性,兩者都用藝術手段去表現美好河山與人世間的真善美。
疫情未散,限制了觀眾們出外遊歷的腳步,兩位新聞工作者的作品,則恰好能讓大家足不出「滬」,盡覽世界。而兩人跋山涉水不畏艱難,對藝術的熱愛和執着,也為抗疫中的觀眾送來豐富的精神食糧、戰勝困難的信心與勇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