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方的城市裏,北京的春天似乎來得最早。一到三月,只需要一陣「醺得遊人醉」的南風,河也開了,草也綠了,桃花亦次第開放;而這樣葱蘢的季節一到,我們也就要忙碌起來,開始港澳台地區的高中生宣講會。其實有時想想,我們就像春天在花叢裏遊走的蜜蜂,而宣講與招生就像「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採蜜工作。尤其是近兩年,由於內地高校排名的提升和疫情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港澳台學子選擇來到內地求學問道,我們北大在港澳台地區宣傳推廣工作也變得更忙碌起來。
如果要做一個流水賬的話,我最近正忙碌於兩個比較大的新項目:一是港澳台地區的高中生宣傳與招生講座,二是策劃「港澳台高中生領航計劃」的學生交流體驗活動。同往年相比,儘管上周末剛完成的宣講會只能在線上舉行,但依然吸引了比之前更多的人氣,消息甫一公布就有一百多人參與,向我們詢問各種關於學校相關的信息。「領航計劃」則延續的是港澳台高中生體驗營的「暑校」傳統,在4至5月和7月分線上、線下兩個層面舉行。參與活動的同學不僅可以切身感受北大的學習和生活氛圍,還能聆聽大師宣教,並在實地參訪中深入考察國家前沿教育與企業發展。幾項事務都十分龐雜,但收穫也不少:畢竟,我參與宣講會同家長和學生交流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我向大家不斷學習的過程。
幸得港澳台學生「揚帆班」與「秘書處」(學生助理的組織)幫助,在前幾日的宣講中,這些早早來到北大的師兄師姐用「現身說法」的方式,為同學們展現了北大生活更加豐富的側面。在實際的工作中,這樣相對輕鬆、活潑的方式往往比老師的宣講和數據的堆砌更加有效:通過同學們的講解,許多港澳台的高中生在線上也聽到了北大老師、「百團大戰」甚至傑哥炒麵的故事,逐漸被激發出了來未名湖、博雅塔轉一轉、看一看的興趣。或許,我們對很多堪稱「偉大」的事物的認識,都是從一些最切身的、最點滴的事情開始的;我和港澳台的同學,也將繼續用薪火相傳的方式,為同學們打開通往另一片天地的大門。
現在想想,我自己的這片天地,其實打開得很偶然。在進出都要過關的香港,當你一直習慣於這種都市的繁華與人潮洶湧,你會習慣地圈起自己熟知的世界,怎麼往外走都是異鄉。可一旦你在另一個地方找到新的認同感,你打破了肉身的邊界,實際上也是打破了內心的邊界。我想明白這些事情,或許是在未名湖畔讀書的時候;時值春日,「未名湖畔好讀書」不是虛言,也希望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在我們的湖邊看到更多熟悉的身影。◆作者/圖片: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秘書長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王柏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