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常海團隊利用AI技術,識別市民上載的快測棒相片,計算出病毒載量的相對數值。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快測棒結果肉眼看只能辨別陰陽。 接受測試患者提供圖片
AI系統分析患者各快測棒,顯示的病毒量及病情變化。

于常海團隊製網上平台 上載照片即知病毒載量

隨着特區政府承認快速抗原檢測結果,不少市民都有定期快測的習慣,但快測棒只顯示「一條線」(陰性)或「兩條線」(陽性),用家難以掌握自己的病毒量,更難判斷是否病發初期的「假陰性」,外出分分鐘成為傳播者。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于常海與團隊利用AI技術,製作一個網上平台,市民上載幾張快測棒相片,20秒「有幾毒」即現形。該團隊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希望市民從中掌握自己病情,以便決定是否需要求醫或入院,善用醫療資源,而發病初期,但快測呈陰的市民也可以病向淺中醫,以及自我隔離。◆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

針對快速檢測結果現時只有一條線及兩條線之分,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于常海與團隊研發出一個名為「ART-Quant 抗原快速檢測定量系統」,只需上傳快測結果圖片,AI智能化系統就會對樣本進行自動數據分析,不出20秒即能計算出病毒載量的相對數值,得出「染疫等級」,提示患者是處於「嚴重」、「頗高」還是「偏低」帶病毒階段。

善用作預警 免延誤醫治

「部分確診者因為找不到醫生,也害怕被捉去隔離,只躲在房間自行食藥,呆呆地在屋企等待快測棒轉陰性,往往忽視病情轉趨嚴重而錯過就醫;也有確診者以為自己康復無事,用系統一測,原來身體仍然帶毒。」于常海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善用快測定量系統作預警,可避免染疫者延醫之同時,也提示大家「唔好隨便播毒」。

香港文匯報記者隨即進行實測,將一名於本月13日確診的患者之6天快測棒相片上載至有關網站,先要回答系統幾條有關染病時間及症狀等問題,網站系統隨即分析出數據。患者本月13日首次檢出快測棒呈現兩條線,系統發現當日抗原數值(可理解為病毒量水平)大約為90,屬於「嚴重」帶病毒階段。

患者呈陽後第3天也有做快測,系統顯示當日抗原數值上升至124(相對抗原數量37%),直至確診後第5天,抗原數值急速下降到66,病情漸退卻。香港文匯報記者向這名患者了解,他表示當時也自覺精神漸恢復,不再有神無氣。此時,他的感染等級原來已悄悄從「嚴重」轉至「頗高」階段。這名患者持續檢測至確診後第9天,檢測棒上仍呈現十分微弱、肉眼看不到的紅色T線,但對照AI的分析數據,當時他的染疫等級為「偏低」,再加上分析報告內的抗原數值顯示是12.65,說明他染疫後第9天,病毒量仍然存在,未真正「清零」,若外出或會惹人。

本身是神經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家的于常海表示,3年前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已開始埋首研究核酸測試與新冠病毒的關係,由此積累不少大數據,今年初靈機一觸,與團隊花兩個月研發出這個快測定量分析系統。

數據化病情 知感染程度

一支小小的快測棒,何以令這位擁有眾多技術發明及世界專利共72項的科學家為此着迷?他解釋:「量化檢測棒數據好重要,並非只單純睇『兩條線』、『一條線』,我發現當染疫者體內愈多病毒,抗原量就愈多,愈多抗原量,棒上條線就愈紅。只要將染疫者的病情數據化,用AI智能系統一分析,就可以判斷出感染的病原指數,我哋會有埋詳細報告,從病原數值的高低,反映出病毒的感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