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以中國?是「中國」一詞最早的見證——何尊、仰韶文化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是「方罍之王」皿方罍,是被譽為「天下第一燈」的長信宮燈,也是坐在「駱駝」上津津有味吃了千餘年餅的「胡人」、祈願國泰民安的金甌永固杯……在故宮博物院2022年開年大展「何以中國」展上,30間內地博物館的130件國寶文物給出答案。◆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北京報道
據介紹,130餘件珍貴文物包括了石器、陶瓷、玉器、青銅器、金銀器、書畫、古籍善本、印章等。在故宮文華殿展廳內,上起石器時代,下至清代的文物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視作一條大河,以「源」「流」「匯」三個單元,展現中華文明的魅力,講述中國故事。展覽概括而鮮明地呈示華夏大地何以中國,中華民族何以偉大,中華文明何以不朽。
根據展覽介紹,中華文明始自涓微,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後發祥,如滿天星斗,又如重瓣花朵,是謂「源」;而後逐次凝聚,成澗成溪,沿民族融合、文化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不斷演進,是謂「流」;薈萃精華,兼濟天下,創造基於人民福祉的思想、制度體系和科學文化藝術成果,深刻影響人類文明進程,是為「匯」。
何尊「C位」亮相
展廳內,三個中心展櫃中的文物——何尊、玉龍和玉琮,吸引不少觀眾駐足。其中,何尊佔「C位」。這件青銅器是西周成王五年「何」姓貴族所作,1965年於陝西省寶雞縣賈村塬出土,其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被公認為最早出現「中國」字樣的器物。其內容記述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之事,是周成王一篇重要的訓誡勉勵文告,與《尚書·召誥》《逸周書·度邑》等古代文獻相合,是西周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青銅器。
專家認為,何尊,作為「中國」一詞最早的見證,對於闡釋中華文明之源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作為定源重器,更是「何以中國」這一展覽主題的點睛之筆。
展出多件重器
被譽為「天下第一燈」的長信宮燈在展廳北側與何尊遙相呼應。這件漢代燈具藝術傑作1968年出土於河北省保定市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長信宮燈通體鎏金,通高48厘米,整體造型為一名跪地持燈的漢代宮女形象。宮女左手執燈,右臂高高舉起,寬大的袖管自然下垂,巧妙地形成了燈罩的頂部。北京冬奧會火種燈創意就源於長信宮燈,借「長信」之義表達人們對光明與希望的追求和嚮往。
家喻戶曉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亦亮相這次大展。蘊古樸之感、顯精妙之心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來自距今7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1973年出土於秦安大地灣遺址,是大地灣遺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唯一一件塑有人像的葫蘆形彩陶瓶。這件彩陶瓶無論是創意構思,還是表現手法,都體現了先民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藝術水平,是史前先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史前時期集彩陶、雕塑、造型於一身的傑出藝術品,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異域精品展文化包容
中華文明始自涓微,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後發祥,民族融合、交流互鑒,薈萃精華,兼濟天下。展廳裏一件件頗具異域風情的文物就是最好的佐證。胡人吃餅俑出土自山西省太原市斛律徹墓,民眾耳熟能詳的《敕勒歌》就是墓主人曾祖父最先吟唱的。金花豎式步搖冠宛如一棵樹,小巧的金葉子點綴其上。這種花樹狀的頭冠起源於西亞,自漢代通過中亞草原絲綢之路,隨北方遊牧民族向南傳播,在遼西地區頗為流行。後來,這種頭冠又傳播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清宮最大皇家藏書樓
文華殿北側的文淵閣,作為此次展覽最後一件「展品」,與文華殿展廳最後一件文物《四庫全書》(印刷品)遙相呼應。文淵閣是清宮中最大的皇家藏書樓,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第一部《四庫全書》告成後收藏於此。文淵閣內一層大廳正中,懸掛着「匯流澄鑒」匾額。
據悉,展覽由國家文物局指導,故宮博物院、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29家博物館舉辦。展期將跨越壬寅年春節、北京冬奧會、清明節等重要節日,延續至5月初。受新冠疫情影響,河南省、陝西省的部分博物館文物未能在開幕時展出,將來會視情況補充參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