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武昌

小時候的冬天,氣溫比現在低,持續的時間也較長,天冷的時候,人們想方設法取暖。小孩子心思靈巧敏捷,創出了不少簡單實用的「取暖神器」,現在想起來都有些忍俊不禁。

冬天的夜特別長,一家人經常圍坐在一起烤火盆、用火籠取暖。漫漫長夜,小孩通常也有自己的取暖方式,他們把圓圓的小石頭放在火中燒熱,用布包裹,兩手握住便可以取暖。用玻璃瓶裝上熱水,再用布包裹着,同樣也可以當作取暖器。

在古代取暖的方式很多,有幾種時至今日仍然流行。如火盆、火牆、地爐(火坑)、湯婆子、火籠取暖等。

火盆是最常用的取暖方法,朝野上下,古往今來,都在用。

火盆有泥盆和金屬盆兩種,有錢、有地位的人用的是金屬盆,低下階層的則用泥盆。通常盆裏面放的是炭,也有買不起炭的,直接放柴火。炭也分好幾種,好炭煙少不嗆人,品質差的炭會把屋子都燻黑,人也會被嗆得很難受。

「火牆子」老東北人並不陌生,以前沒有暖氣的時候,住在平房裏的人家都有「火牆子」。一堵牆中間是空心的,連着火爐,另外有煙道通過炕連着煙囪。點燃爐子的時候,煙會把「火牆子」燻得熱起來,屋子就會慢慢地暖和起來。

火炕,是中國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設有火炕,內有孔道,在冬季通過燃燒產生熱量進入炕內通道來加溫,同時配備有火盆等取暖設施,這種取暖方式,直到現在,北方農村依然在使用。

火盆、火牆、火坑這三種方法,都是在居室內使用,熱量大,足以全家禦寒。

「湯婆子」是一個比較小巧,便於攜帶的取暖神器,很像現代的暖水壺(袋),通常用來暖被窩。「湯婆子」一般由金屬或者陶瓷製成,像一隻沒有嘴的壺。用的時候,把裏面灌滿熱水,套上專用的布套,放到被窩裏就可以了。

南方的冬天相對北方來說暖和多了,小時候幾個沒有防火意識的小孩,會在比較偏僻的地方,找一些稻草、木材堆在一起點燃,大家圍在一起取暖。這樣的取暖容易發生意外,稍為大一點的風吹來,就會把燃燒着的燃料吹起,若吹到身上,衣服會被燒破,若吹到臉上或手上,皮膚會被燒傷。

缺衣少吃的年代裏,小孩在寒冷的冬天經常會燃燒一堆火來取暖。孩童還會有明細分工,誰去取材,誰去拿乾草,誰在處理火堆,年齡大的就會像領頭羊一樣指點、吆喝。冬天田地裏還有一些番薯沒有挖的,此時便會成為小孩的「戰利品」。

小孩往農田裏偷挖幾條番薯回來,放入火堆裏燒烤,20分鐘不到就可以烤熟。而有些人則是用餘火烤,火焰滅了之後把番薯丟進去,用灰蓋住,用餘火烤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烤熟。用生火燒烤的番薯,黑皮內包裹的是黃黃的、外焦裏甜的肉。如果是用餘溫烤的番薯外面通常不會變黑,它受熱均勻,味道比旺火燒烤的少了點焦味。小孩一邊取暖,一邊燒烤番薯,番薯熟了,每個人的手臉也差不多黑了。他們分享着燒烤番薯的滋味,這種取暖方式存在着一種特殊的樂趣。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着國家政策的改革、工業技術的發展,農村裏的年輕人紛紛到沿海城市打工,徹底改變了農村人的生活。冬天取暖的方式也逐漸改進,從熱水袋到電熱袋、電熱毯、電熱爐,古老的取暖方法逐漸被淘汰,人們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