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暉 時事評論員

香港疫情仍未見頂,23日單日確診達8,674宗再創新高。正當社會各界同心抗疫,內地也全力以赴給予香港人員和物資支援的時候,民主黨主席羅健熙出來對特首的抗疫措施表示失望,說沒有交代抗疫路線圖、沒有說被停業的行業何時才能重開等。民主黨醫療政策發言人袁海文更說政府應由圍堵病毒(Containment)改為緩和(Mitigation)策略,云云。

這些說法,打着關心老幼、關心業界的幌子,賣的卻是「與病毒共存」的藥。目的是離間政府和業界、市民的關係,企圖渙散人心、鼓動市民「躺平」。在香港需要萬眾一心配合抗疫措施的時候,這種論調實質是阻礙抗疫、與民為敵、自絕於民,必須予以嚴正駁斥。

民主黨近年與黑暴勢力沆瀣一氣,2019年修例風波期間縱容黑暴惡劣行徑,民主黨林卓廷涉嫌「721」元朗暴動;2020年,民主黨又參與所謂「35+初選」。香港國安法實施後,一些民主黨成員為逃避法律制裁而鼠竄外地,然而這些人依然死心不息,繼續煽動市民對抗特區政府管治。在去年年底落實新選舉制度的立法會選舉前,潛逃澳洲的前民主黨成員許智峯就提出所謂「如水計劃」,煽動市民「總動員投白票」,妄圖衝擊新選舉制度。

民主黨就抗疫措施的言論,表面上是關注長者和幼童、關注業界的處境,實質卻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對政府收緊抗疫措施潑冷水、製造雜音。例如羅健熙形容政府的措施令人「十分疲勞」,質疑「強烈手段是否可一了百了」,又質疑政府強制部分行業停業或大幅限制營運,相關支援卻杯水車薪等,其言論擾亂抗疫。至於其所謂「緩和」策略,實質上是要政府放棄現在的圍堵措施,只是改頭換面的「與病毒共存」,其後果只會令更多老幼市民「中招」入院。

對於下月將舉行全民強檢,袁海文不忘挑撥本港與內地關係,質疑政府能透過核酸檢測的條碼識別市民身份及資料,要求交代哪些樣本會送往內地,云云。這只是重彈對內地不信任的老調。哪怕是今天推行的「疫苗通行證」,民主黨也是顛倒是非地聲稱這是「懲罰市民」,漠視不接種疫苗者死亡率遠高於接種者的事實,完全是「為反而反」。

香港面對疫情困境,最需要的是團結一心、增強信心,在疫情仍處高峰的時候去爭辯何時可以放寬措施,是動搖信心、擾亂視聽。政府的施政需要根據疫情的發展一步步推進,胡亂指責不是不懂就是用心不良。對比起多個政黨、團體組織義工去前線支援抗疫工作,很多企業、商界也紛紛捐錢、捐地,民主黨應該問問自己,除了出來不懂裝懂指手畫腳,自己為抗疫做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