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齊正之 張得民)疫情嚴峻下,街頭的人流明顯減少,原本有不少街坊前來漫步及小休的街道休憩處竟因人少客稀而淪為販毒「勝地」。香港文匯報記者發現,位處鬧市區的深水埗南昌街休憩處,已成為區內「道友」(吸毒者)的必到之地,原因是園內長期盤踞負責在社區散貨的「艇仔」(毒品小賣家),向「道友」非法售賣俗稱「藍精靈」、「五仔」等精神科藥品。「艇仔」各有分工,輪流「睇水」(把風),而前來購貨的「道友」有時疑忍不住竟即場除罩「take嘢」(吸毒) 。由於「艇仔」及「道友」長期在此流連「打躉」(霸佔),隨處扔垃圾、小便及嘔吐,令園內烏煙瘴氣,衞生環境變差。有在附近居住的街坊直言,居民形容此處是毒品「小賣部」,敢怒不敢言,卻鮮見執法者巡視。

位於長沙灣道與元州街之間,夾在兩邊車道中間、幾乎貫穿深水埗南昌街的「街心公園」,分為1號、2號、3號休憩處。該小型社區公園原是附近居民必經及休息之地,但在疫情之下,居民減少了不必要的戶外逗留活動,令休憩處的人流量大為減少。
近日,有讀者向香港文匯報記者投訴,在2號休憩處(二號公園)其中一段由於長期被毒販及「道友」霸佔,街坊多不敢路經此處。在傍晚之後,公園在昏暗的燈光下更顯得十分陰森,無路人敢在此久留。
街坊:4販毒者長期「打躉」
香港文匯報記者連日在南昌街2號休憩處觀察,發現在南昌街2號休憩處確有疑似「艇仔」及「道友」的人物聚集。據街坊指,其中有4名樣貌枯槁、面色發黑的販毒者長期在此「打躉」。他們既是「道友」,也幾乎風雨無阻地每日下午5時許「開檔」。
平時,他們會假裝互不相識,分別逗留在休憩處的各位置,但實際是各有分工,一般是一人負責售賣「丸仔」(毒品),另外3人負責睇水。
4人長期將「家當」放置園內長凳上下,包括疑似裝有丸仔的小箱及私煙。記者現場所見,前來購買丸仔的竟大多為年輕人,部分是深水埗一帶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個別人等更是在開工期間到休憩處購買丸仔,總共用時不足3分鐘至5分鐘。

銷量最多為印有「5」字白色藥
記者發現,出售量最大的,主要為約一公分大小的淺藍色及印有「5」字的白色精神科藥物,「道友」以百元內就能購得。據了解,兩種藥物分別是名為三唑侖(俗稱「藍精靈」、「白瓜子」)和硝甲西泮(俗稱「五仔」、「黃飛鴻」)的鎮靜劑。
為免被發現,一些人更會即場除罩「take嘢」,而無須用水送服。亦有部分人大量購貨疑似再轉售,他們先將購得的丸仔放入小膠袋含入口中,在轉售下家後,才把口中的藥丸膠袋取出完成交付。買方亦似乎並不在乎衞生問題,隨即就將膠袋放入口內。
據了解,區域內每日平均有兩次至四次警察巡邏記錄,但多與毒販「開檔」時間錯開。由於長期公然販毒卻未見警方、康文署及其他相關部門巡查,「艇仔」越發猖狂,甚至將休憩處視為長期「開檔」的「小賣部」。
他們在每晚10點「收工」前,多會自行「take嘢」讓其在「精神抖擻」情況下盤點即日酬勞,此時的他們一改平時萎靡狀,換一副警覺機敏、兩眼放光之勢。在離開休憩處時,他們往往只帶走即日的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酬勞返回附近的唐樓住所,而兩個箱子及其他物品則留在原位霸佔長凳。

曾有「道友」在長凳嘔吐
除公然售賣毒品外,他們更會在附近隨處扔垃圾及小便。有在附近居住的居民向香港文匯報記者抱怨,稱自從疫情之後,該處人流減少,逐漸有「道友」盤踞於此,休憩處亦變得十分污糟,更直言曾見到有「道友」在長凳上嘔吐的情形,懷疑是吸食過量毒品所致,因此造成心理陰影,「唔敢再靠近休憩處,點知佢哋有冇(新冠病毒)陽性」,質問:「點解有關部門冇做嘢!」
發現記者遠處觀察 疑人警惕眼望望
「嗰度有私煙同丸仔(毒品)賣,不過我同朋友只係買過私煙,唔敢掂丸仔。」 過年佳節的到來,讓許多市民放鬆警惕,人群聚集趨增,讓疫情問題再次嚴峻。日前,香港文匯報記者前往深水埗楓樹街遊樂場檢測站進行採樣檢測,其間聽到一同排隊檢測的居民大談南昌街休憩處買賣毒品一事。

檢測結束後,記者根據上述居民的描述地址,到數百米外的南昌街休憩處(二)觀察。此處鮮少有人經過,只有寥寥數人在休憩處內打發時間。這些人幾乎都頂着兩個偌大的黑眼圈,凹陷的雙眼溢出無盡的疲態。未戴口罩者,更是有些嘴角微搐。見到記者的到來,原本面容放鬆的他們變得警惕,停下手中動作,直盯記者的一舉一動。怪異的氣氛令記者未敢久留,僅發現其中一人在看管身邊的數個小箱子,懷疑內裏裝有上述居民描述的私煙和毒品。
記者離開休憩處後,再另找角度觀察,發現休憩處的數人,雖然分開逗留在不同的位置,但均以守箱者為中心。懷疑是在為販毒「睇水」。這些人在「睇水」的同時,亦會到小箱前翻找,直至從中取出一顆丸仔吞下。有知情者表示,這些販毒者自己也有吸毒,同為「道友」,原本在其他處「開檔」,但因受到警方的打擊,所以偷偷將竇口轉移至此。

青年「買家」穿着整潔 看不出是「道友」
晚上時分,休憩處逐漸有人前往。他們似乎目標明確,直奔小箱子,好像與管理小箱的男子相熟,遂與之攀談、拎錢、交易,將購得的小藥丸塞入口中。這些前往交易的人,多為年輕人及中年人,他們身材壯碩、動作利索、穿着整潔,從外表上根本無法判斷是否為「道友」,與瘦弱、行動緩慢且衣冠不整的販毒者形成鮮明對比。其中,一個眉目清秀的女子前往休憩處,快速掏出數百元買丸仔,先吞下其中一粒,即碎步跑至巴士站前,乘搭前往新界的巴士離開。有「道友」向記者透露,不少人喜歡扎堆「開餐」,但目前疫情嚴重,只能派員購買。


青少年吸毒人數激升79%
香港警方檢獲的毒品數字在去年有所增加,重量及涉及金額屢見新高,其中,警方毒品調查科在去年12月下旬在鯉魚門進行的一次打擊毒品行動中,與警方飛虎隊及水警配合,起獲逾1,200公斤、市值估計達8.4億元的氯胺酮(K仔),今次亦是警方有史以來破獲最大宗K仔毒品案。
根據禁毒常務委員會2021年底發布的去年首三季的吸食毒品情況中,青少年吸毒人數顯著上升。藥物濫用資料中央檔案室統計表中顯示,去年首三季被呈報的21歲以下青少年吸毒人數,較2020年同期大幅上升79%,學生吸毒亦有上升情況。青少年最常吸毒的地點為「自己或朋友的家中」,其次是「會所、大廈、酒店或酒吧內」,分別佔比53%、35%。至於吸食原因,超過四成為「解悶/情緒低落/壓力」,而「受到同輩朋友影響/想和同輩朋友打成一片」則接近六成。
《2021年香港整體治安情況》顯示,去年嚴重毒品案有1,570宗,比2020年增加37%。販毒集團受疫情影響,改變運毒方式走私特大量毒品入境。警方破獲有紀錄以來最大宗販運可卡因及販運氯胺酮案件,多種毒品檢獲量均增加兩成至6倍。
去年4月,警方在火炭一棟工業大廈的單位及沙田某住宅單位中檢獲可卡因,共計706公斤,市值超過9.4億元,是有紀錄以來最大宗販運可卡因案件。
至於警方破獲的最大宗販運氯胺酮(俗稱「K仔」)案,則是在去年12月下旬,販毒集團趁聖誕及新年之際,增加毒品供應,警方在鯉魚門檢獲1,266公斤,市值超過8.4億元的K仔。毒品調查科總督察葉秀蘭當時指出,販毒集團安排大量人手負責「睇水」,並利用租車減低被追查的風險,增加執法難度。
資料顯示,涉嚴重毒品罪行而被捕的青少年有所增加,而當中10歲至15歲犯案的少年更增加1.1倍,顯示較年幼的青少年被利用參與販毒活動有上升的趨勢。
據警務處發布的《2021年警務處處長首要行動項目》,「打擊毒販,特別針對利用學生及青少年販毒的不法分子」及「採用多機構合作和以社區為本的模式,加強學生及青少年的意識,防止他們吸食毒品。」為打擊毒品項目的重點工作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