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642宗涉款3.6億 騙案逾七成與網絡有關
騙徒因應互聯網時代日新月異,行騙手法亦隨着潮流改變,利用互聯網、社交平台及電話等囂張犯案。警方於去年接獲的近2萬宗騙案中,逾七成與互聯網有關,騙徒以假網站、假連結等技術,讓受害人蒙在鼓裏,不少年輕人及專業人士亦不慎中招。警方表示,為打擊騙案及加強防騙宣傳,將今年2月定為警隊「防騙月」,推出「騙盜行者 呃到埋身」宣傳片,以4個騙徒人物,在各社交媒體配合全方位宣傳,提醒市民小心受騙。◆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
警方指,去年騙案大幅增加,包括電話騙案、網戀投資騙案、求職騙案及網絡釣魚騙案等,共接獲19,249宗,較2020年的15,553宗增加3,696宗,上升23.8%。反詐騙協調中心(ADCC)成功攔截騙款高達23.5億元。
所有騙案中,逾七成與網騙有關,其中「網戀投資騙案」大幅上升兩倍半,由2020年的181宗,上升至去年的642宗,損失金額更高逾3.6億元。而根據資料,受害人以21歲至50歲為高危群組,男女比例為5:1,其中不乏有投資經驗或專業人士,因墮入網戀而不能自拔。
據分析,網戀投資騙案屬網上情緣騙案加投資騙案的混合型手法,相對於傳統的網上情緣騙案會「更上一層樓」,騙徒會於社交平台打造「俊男美女」形象,自稱為海外工作的工程師或跨國企業管理層等專業人士,再透過「噓寒問暖」變成網上情人,從中「摸底」以掌握受害人的隱私及財務狀況,繼而推薦不同種類的所謂投資產品或計劃,誘騙受害人投資,其間又會以虛假的投資應用程式或網站,要求受害人下載,而所有操作都由受害人親自處理以減少懷疑。
退休婦被誘購虛幣 失財1780萬
去年10月,一名65歲退休女子不幸受騙,被一名自稱38歲、持有內地護照、即將由加拿大回流香港發展加密貨幣的男騙徒,假借租房「搭上」後,誘騙投資加密貨幣。女事主先後將1,700萬元存入8個本地個人銀行戶口,約一個月戶口結餘增至4,400多萬,她希望先行套現獲利,但平台顯示其戶口曾用於洗黑錢被凍結,要求她繳交約800多萬元保證金才能取回,但最終無法在平台取回款項,男騙徒亦失去聯絡,女事主共損失1,780萬元。
網絡釣魚騙案方面,警方去年首次發現騙徒假冒金融機構發出的釣魚短訊,以及針對熱門電子支付平台的騙案。騙徒聲稱戶口持有人的戶口出現異常或有轉賬指示,要求用戶立即處理或確認,當用戶打開短訊內的超連結進入假網站後,會被要求輸入憑證和一次性密碼,騙徒從而取得這些資料後立即登入事主的網上銀行戶口將存款轉走。由於騙徒隱藏發訊人的電話號碼,並假冒銀行暱稱,手機系統會把同一暱稱發出的短訊視為同一人發出,以致真假短訊放在一起,令人難以分辨。警方去年接獲的該類騙案有352宗,涉及損失達2,000萬元。
來港內地生成騙徒新目標
至於電話騙案則仍以「假冒官員」為主,去年共有641宗,造成的損失佔總損失九成,約7.8億元。當中騙徒手法亦會隨時代轉變,由目標為長者轉為由內地來港就讀的大學生。根據資料,來港內地大學生被騙人數由2020年的80人,上升至去年的193人,最大一宗被騙款項為300萬元,情況令人關注。此外,被騙大學生更可能成為犯罪工具,被利用成為「特務」協助騙案收款或協助洗黑錢。另外「猜猜我是誰」亦有497宗。
求職騙案方面,因應疫情失業率高企,騙徒利用市民急於搵工的心態,在網上發布帖文以「無風險」、「無押金」、「無需工作經驗」、「高佣金」等字眼作招徠行騙。去年警方共接獲1,074宗求職騙案,比2020年多出742宗,升幅達2.2倍,損失8,500多萬元。而近年流行的網上聘請「刷單員」,便是以高回佣引誘求職者先付款,為所謂的購物平台製造高銷量,並聲稱會在完成「工作」後把墊支的金錢連回佣轉至受害人戶口,但最後騙徒不會兌現承諾及失蹤。
此外,亦有以所謂「匯款員」、「資產轉移計劃」、「賬戶處理員」等作幌子的求職騙案,聲稱僱用他們幫忙處理海外匯來香港的款項,佣金豐厚,以套取受害人的身份證、銀行戶口、信用卡、住址證明、入息證明、環聯報告等個人資料,聲稱作為背景審查,實則假冒求職人士申請無需露面的貸款。
警方表示,預防勝於治療,最重要是市民親身支持及參與防騙活動,去加強對騙案的認知,知道遇到騙案時如何應對,還要提醒身邊親朋戚友一同提防受騙。如有懷疑受騙,立即打警方「防騙易」諮詢熱線1822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