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舉
上海派俄羅斯菜,又叫做羅宋大菜。直到今天,羅宋湯(又稱紅菜湯)仍然為上海人喜愛,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羅宋湯。洋葱、捲心菜、番茄醬,再加上紅腸片,濃厚的熬成了湯,闔家老少吃得津津有味。上海企業和學校食堂的廚師,都喜歡煮這個菜式。
俄羅斯麵包也是羅宋大菜的主要的角色,菲利波夫俄國餐廳以及博羅甘羅黑麵包,也為上海食家喜愛。麵包中間肥胖,兩頭尖,製作時在中間縱向𠝹一刀,焗爐裏焗好之後就會裂開,放了一點鹽和釀酒的酵母,有輕微的鹹味,又有小麥的香味,很有嚼勁。其原形就是俄羅斯人在中國哈爾濱發明的塞黑麵包。沙皇俄國滅亡之後,大批俄國貴族逃亡到中國的哈爾濱,然後輾轉南下,先後到達上海和香港,生死前途無望,唯有做廚師續命,第一步他們進入了上海市的法租界,得到了法國工務局的關照,在霞飛路一帶,經營起俄羅斯菜餐館。上海人稱之為羅宋大馬路。
在香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波斯富街有著名的雄雞羅宋餐館,不少老香港愛在彌敦道尖沙咀警署對面的車厘哥夫一樓吃西餐,窗外是彌敦道的大榕樹,餐廳內享受冷氣及最愛的薯仔沙律和羅宋湯,餐廳地下是餅店,其名字叫車厘哥夫。尖沙咀一帶,大小俄羅斯餐廳林立,有柏青高、麗琪、新麗琪、凱斯、ABC、雄雞、俄羅斯等。就是當年那些被放逐的白俄人傳到上海,再由上海移植到香港的俄羅斯人所經營的,一客全餐有冷盤(薯仔沙律配什錦凍肉)、羅宋湯、炸魚、牛/豬或雞的主菜、甜品和飲品。香港邊寧頓街一家酒店2樓也有羅宋菜式供應。這個上海派的招牌羅宋湯有別於平時飲開的羅宋湯,上海派招牌羅宋湯一般都有牛腩,湯很濃郁,味道不會像平時飲開的羅宋湯帶酸味。其它的菜式包括迷你蝦多士、特製俄羅斯酸菜、羅勒香草醬帶子炒意粉、香煎黑毛豬配蘋果汁、薯角。
俄羅斯在亞洲的領土非常遼闊,但由於其絕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歐洲部分,因而其飲食文化更多地接受了歐洲大陸的影響,呈現出歐洲大陸飲食文化的基本特徵,由於特殊的高緯度地理環境、人文環境,也造就了獨具特色的俄羅斯飲食文化。
俄羅斯人特別喜歡鮭魚、鯡魚、鱘魚、鱒魚、紅魚子、黑魚子、煙熏過的鹹魚、鯧魚等。俄國人對於所有的肉類、家禽菜餚和各種各樣的肉餅,非得要燒得熟透才吃,也喜歡吃用魚肉、碎肉末、雞蛋、蔬菜做成的包子。
俄羅斯冷菜豐富多樣,包括沙律、雜拌涼菜、肉、禽冷盤、魚冷盤、魚凍、肉凍、雞蛋冷盤,青菜醬、魚泥、肉泥及各種加味黃油。俄式菜餚油大,味道濃醇、酸、甜、辣、鹹各味俱全,如沙律,名目繁多,頗負盛名,其中的黑魚子廣為人知。
俄羅斯的湯類是除冷菜外的第一道菜,能起到潤喉和促進食慾作用。一般在湯後再吃其它菜。俄式湯可分為清湯、菜湯和紅菜湯、米麵湯、魚湯、蘑菇湯、奶湯、冷湯、水果湯及其它湯。其中紅菜湯是俄羅斯最負盛名的佳餚。正宗的俄羅斯紅菜湯做法極為講究。品嚐過俄羅斯紅菜湯的外國客人無不稱讚其鮮美可口。這種湯的做法是︰把肉切成小塊,把甜菜、白菜、土豆、洋葱、胡蘿蔔切成絲放進水裏,加上鹽、糖等調料一起煮,煮好後再澆上優酪乳油,有時裏面還加上蘑菇和李子乾,味道鮮美。波特文尼亞湯也很有名,它使用克瓦斯(俄式清涼飲料)、魚、甜菜莖葉和葱熬成的湯。
正宗的俄式紅菜湯是要先燉牛肉,然後用燉好的清湯牛肉和牛肉湯放入番茄和紅菜頭,還有其它蔬菜做湯的,盛到碗中還要在湯裏放一點優酪乳油,這樣做出的湯味道才正宗。古時候,煎餅(班戟)在俄國菜餚中是最普及的。在斯拉夫民族多神教的年代,餅便是宗教儀式上的一道菜。俄羅斯人形形色色的迷信及傳統都和餅有關。節日裏每個家庭主婦都竭力好好款待家人及朋友,主菜便是發麵煎餅。餅趁熱端上桌,配上優酪乳油、黃油、魚子醬或果醬、蜂蜜。
如果讓俄羅斯人選出餐桌上最愛寵的食物,那麼黑魚子醬和紅魚子醬恐怕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俄羅斯黑魚子醬的營養價值包括:魚子醬含有皮膚所需的微量元素、礦物鹽、蛋白質、氨基酸和重組基本脂肪酸。不僅能夠有效地滋潤營養皮膚,更有使皮膚細膩和光潔的作用,所謂的膚質的「返老還童」養顏護膚:抑制皮膚衰老、防止色素沉着。驅除因皮膚過敏或是感染而引起的皮燥和瘙癢,使皮膚紅潤有光澤。
「列巴」是俄文譯音,是俄語裏面的大麵包,它是極富特色的歐式食品。大列巴個頭很大,重達三四千克,外殼硬硬的,其味道是甜中有酸,外焦裏軟。吃的時候要切片就着黃油、紅菜湯才有味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