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舉
今天,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都是用筷子吃飯。但是在古代,中國人是用手吃飯的。
《禮記》有記載:「共飯不澤手」。澤,污糟也。即是說,春秋以前,中國人用手抓飯吃的,如果手弄得污糟了,有影響衞生之嫌,對別人不尊重,十分失禮。所以,吃飯要有規矩,這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根據考古發現,到了戰國時期,就開始使用青銅器的餐叉,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 勺子、匕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裏頭的肉類。勺子、筷子最初是烹飪的工具,烹飪用青銅器,溫度太高了,廚師為了不會灼傷,筷子比較長,伸進鼎裏面,夾起肉類。當時筷子並不是餐桌上面的吃飯工具。在黃河流域,古時候,中國人吃小米,稱為黍。小米煮成為小米粥,根本不可能用筷子進食。到了商朝,貴族階層已經開始使用銅筷子,作為夾肉類的工具,紂王更加是使用象牙筷子,用和田的白玉做酒杯,窮奢極侈。
周朝的時候,天子和貴族吃多少道菜式,都有禮制的規定。《禮記》記載很清楚:「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這裏的「豆」不是指豌豆扁豆,指的是一種盛裝食物的容器,天子的食物有26道菜,公爵官員為16道,諸侯12道,上大夫8道,下大夫僅有6道菜。
《周禮》、《禮記》中還對餐具樣式、食物內容、餐具擺放、座位排序等方面,都做出了嚴苛的等級規定。飲食文化已經反映出「長幼尊卑」的等級概念。貴族在周代已經開始吃大米飯和黍米飯,「周代八珍」 由2飯6菜組成:「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母羊羔)、「搗珍」(燒牛、羊、鹿的裏脊)、「漬」(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乾)、「肝膋」(網油烤狗肝)。
當時,把大米飯和黍米飯送進口裏,不是使用筷子,而是使用匕,有人說這是匙羹,大錯特錯了。匕有時好像有柄的長槍的槍頭部分一樣,有手握的部分,前面成菱形尖銳部分,扁平,使用的時候,橫向把大米飯或者黍米飯送入口裏面。商朝的箕子建立了「箕子朝鮮」,也把使用匕和筷子的文化,帶到了朝鮮半島。朝鮮或韓國人直到今天,仍然是勺子取食米飯,而用筷子夾取非穀物類的食品。朝鮮筷子則只用作夾菜和肉類,否則就是沒有禮貌。另外很忌諱使用長短不一的筷子,這是因為傳統棺材前後兩邊是短木板,兩邊加底是三塊長木板,稱為「三長兩短」,擺筷子最忌諱三長兩短。筷子通常都是搭配湯匙一起放置在桌面,筷子必須放在湯匙的右側,只有葬禮才會把筷子放在湯匙的左側。
古代筷子稱為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幫助吃飯的工具,也叫莇。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止有失去首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吳國(即今天浙江省)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不稱箸。
在漢朝之後,特別是晉代之後,中國人用小米和高粱做成了麵條,所以,民間開始使用竹和木製造的筷子吃麵條。到了宋代,麵條已經發展出炒雞麵、筍辣麵、卷魚麵等不同品種。南方更吃上了長江以南所生產的黏性的大米飯,直接用筷子把飯撥入口中,竹筷子走入尋常百姓家,才讓筷子成為中國人的主要進食工具。
古代人曾經用手吃飯,到了春秋戰國時候,貴族認為用手吃飯的都是下等人。春秋更加出現了「食指大動」,弄出人命的事件。春秋時楚人獻200多斤的大鱉給鄭靈公,此時鄭國大夫子家與子宋將入朝覲見,子宋忽然食指動,遂告訴子家說:「他日我如此,必嚐山珍海味。」食指動,其意思是想起了好吃的東西,第二個手指頭有一點顫動。兩人上宮殿拜見鄭靈公之時,嘴角止不住喜悅微笑,鄭靈公問他二人笑什麼,公子宋便把想吃大鱉的意向全盤托出,鄭靈公出於嫉妒,認為公子宋慾望太大,也很無禮。於是揶揄說:「我看未必,不是食指大動就會實現,那還得寡人說了才能算!」
數日後,鄭靈公在大殿設宴會,囑咐僕從將鱉羹傳給文武百官,但是偏偏不分給公子宋。文武百官人人有份,公子宋望着左右,其他人吃鱉吃得津津有味,獨留他一人肚餓,公子宋惱羞成怒,拍案而起,大步走向鄭靈公面前,把手伸到鄭靈公的鱉羹裏,沾了一下,舔了一口,拂袖而去,邊走邊說:「我也嚐到鱉了,食指何嘗不靈驗?」鄭靈公目瞪口呆,立即說要殺掉公子宋。群臣連忙打圓場,為公子宋求情,最後,鄭靈公宣布將公子宋逐出大殿,公子宋認為這是奇恥大辱。當年秋祭,公子宋趁鄭靈公在皇宮大睡時率軍闖入,殺死了御林軍,並用大麻袋子悶死了鄭靈公,對外謊稱鄭靈公夢到噩夢死掉了。這就是「染指」的由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