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桂輝
坐落在廈門島東南部環島路上的曾厝垵,至今有800多年歷史。這裏,曾有一個水深達百米的避風港,最早的廈門港就在這裏,它是出入廈門唯一的通商港口,也是唯一的軍港。當時來往的船隻,都要在曾厝垵辦理通關手續。明清時期,商賈雲集,生意興隆。後來,由於九龍江帶來的泥沙不斷淤積,整個避風港逐漸變成陸地,名副其實的「滄海變桑田」了。曾厝垵村子不大,周邊景點不少——廈門大學、胡里山炮台、廈大白城、南普陀寺、萬石植物園等。
時光是把無形的刻刀。穿越歷史時空的曾厝垵,已從一個質樸蒼老的臨海漁村,蛻變成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文化創意村,被譽為「中國最文藝漁村」。去年底,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名單,廈門市曾厝垵文創街區榜上有名。春日,我們全家從集美出發,興致勃勃前去參觀。來到曾厝垵,從一個高懸着「曾厝垵」三個金色大字的「步行街」進入,但見街道較窄,遊客不算多,店家倒不少。在這裏,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沒有嘰嘰喳喳的喧囂、沒有絮絮叨叨的勸購,遊客可以信馬由韁、自由自在地參觀、悠然自得地選購。雖然,購物不是我的職責和興趣,但我還是注意到,這裏從土生土長的青芒果,到經過加工的小魚乾;從當地各類特色小吃,到天南地北的產品,應有盡有,琳琅滿目。在小巷深處,一家頗有文藝範的攝影店,環境安靜,裏外兩間,牆上掛滿了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照片,既有年代感,又有感染力。 縱橫交錯的小巷裏,「廈門伊頓莊園」、「曾珠港城堡莊園」等特色民宿,不單所取的名字,就連外牆的裝飾,也別具特色,散發出老廈門的味道。
更難能可貴的是,曾厝垵在近些年來聲名鵲起的背後,依舊堅守着歷史積澱的韻味。轉悠了一個多小時,對逛街購物缺乏興趣的我,時而在妻子、女兒、女婿身後「跟着走」,時而推着未滿兩歲的外孫在前面「搞偵察」。不經意間,在「國辦街」蘇小糖店隔壁,邂逅曾厝垵村史館,眼睛為之一亮、精神為之一振。它如同一塊巨型磁鐵,把我吸了過去。及至跟前,但見大門門楣上方鑲有「文青學堂」匾額;門口一側,掛着「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大學生志願者服務基地」、「華僑大學下面校友會曾厝垵文創基地」、「大學生黨組織建設特色基地」等幾塊牌匾。門前不大的天井周邊,擺着五塊圖文兼備的展板。「村史館/漁村時光空間」展板上,有這樣一段文字:「曾厝垵村史館,是一座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閩南古厝,距今有150年的歷史。經過文藝青年、業主和當地政府的共同締造和有機更新,將這裏打造成展示曾厝垵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漁村時光空間』。」進得厝內,一大四小,五個展廳, 分別介紹曾厝按的宗教文化、漁村文化、民俗文化、僑鄉文化和戲劇文化。從宗教信仰到風土人情、從華僑文化到戲劇文化,多角度還原曾厝垵當年的風采。
大厝主人的後代,仍然居住在前房,使這座古厝洋溢着淡淡的生活氣息。步入主展廳,「1888年廈門演武場(又名跑馬場)中國官員與洋人觀看賽馬時的合影」、「1932年集美高級師範學生在岑頭海邊留影」、「1936年鼓浪嶼毓德女中女生參加音樂會合影」等照片,喚起我的沉思;主展廳後面,擺着一艘漁船模型,《「漁翁與漁船」簡介》中寫道:「年逾90歲的曾華榮老先生,祖祖輩輩以打魚為生。2006年漁船上岸後,他時常通過製作漁船模型來回憶50載的海上捕魚經歷。……這個漁船模型,由曾華榮親手製作,並贈送給村史館。」在另一展廳裏,一個紅底金黃色鏤花的櫥櫃門上,刻有一副對聯:「不須珠寶重重貴,但願兒孫個個賢」,雖然不知道它的主人,但心裏卻頓生敬意;一個一人多高的墨綠色大衣櫥門上,鑲有兩架貝殼雕刻的飛機,它是「曾厝垵飛機場飛行員大衣櫃實物」。衣櫃左側,一副泛黃的飛機場圖片下,有這樣的文字介紹:「曾厝垵飛機場,又稱曾厝垵海軍機場,是廈門市歷史上的第一座官辦機場,位於廈門島南端的曾厝垵文創村。機場於1929年1月興建,設立廈門海軍航空處。機場培養的飛行員,為抗日戰爭拋頭顱灑熱血,彪炳史冊。」
讀着這段文字,讓人心生懷想。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全國三大飛機場之一的曾厝垵飛機場,不單因為擁有19架水上飛機而傲視東南沿海,而且因為陳文麟駕駛飛機飛經歐亞大陸10多個國家,最終成功降落曾厝垵機場而名聲在外。陳文麟,是土生土長的廈門人,幼時在鼓浪嶼福民小學讀書,青年時代,兩度入德國陸軍學校學習、深造。1928年,學成歸來的陳文麟被委任為廈門航空處籌備員。次年,他奉命赴歐洲購買4架飛機,分別命名為「廈門號」、「江鵜號」、「江鷂號」、「江鶘號」。原計劃用船把飛機運回廈門,但陳文麟執意要親自駕一架飛機回國。經由當局出面,與沿途十多個國家交涉後,促成跨洲飛行回國之事。隨着航空事業的不斷發展,如今搭乘飛機,不到一天便能跨洲。然而,在90多年前跨洲飛行,並非易事。當時全國媒體爭相報道,1929年6月23日出版的《京報圖畫周刊》上,刊登了陳文麟全身影照,並配有《大飛行家陳文麟駕機回國抵閩》的標題。1998年9月,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代航空史》「民間航空活動」一章中記載:陳文麟於1929年3月13日,駕機從英國出發,經過德國、比利時、法國、希臘、伊朗、印度、泰國、越南等國,5月12日飛到廈門,航程約15,000公里,他是成功完成國際長途飛行的第一個中國人。
村史館,留住人們的美好記憶,再現消失的過往榮光。較之許多城市的歷史博物館,曾厝垵村史館可謂「小巫見大巫」。可是,告別曾厝垵村史館多日了,它還不時出現在我眼前。中國人看重落葉歸根的背後,是綿綿的情思、濃濃的鄉愁。可喜的是,近些年來伴隨着美麗鄉村的建設,不少各具特色的村史館,悄然出世,應運而生。這是新農村和古村穿越時空的呼應,這是留住前人艱苦創業的忠實縮影。每個鄉村,不論大小,都是從歷史長廊走過來的,都有各具特色的歷史積澱。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建設一個「村史館」,留住村史,緬懷前輩,激勵後人,何其善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