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 絲

網絡上流行一句話:「這些年來貶值最多的不是貨幣,而是你的努力。」很多人看了都表示內心受到極大衝擊,大呼「破防」了,真實得令人飆淚。源於過去的生活模式,只要努力,就可從重複性勞動中獲取相應的回報,付出與收益大體上呈正比。

如今自動化和AI飛速發展,取代了大量重複性勞動崗位,對就業構成了嚴重衝擊。同時技術迭代增快,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不再牢固,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適應新技術,才能勉強保住現有的職位。於是,現代人受大環境所制,絲毫不敢鬆懈,停下忙碌奔走的腳步。過去一分努力就能換來一分回報,現在須付出兩分努力才有一分回報,未來或許還會需要更多努力才能有一分回報,邊際收益越來越低。很多人一想到這樣的現實,倦怠感便油然而生,覺得生活失去了奔頭。

除了環境因素,還有個人因素。生活中,不少人時刻在與他人對比,自我施加壓力,必須迫切做出成就。當目標導向遭遇挫折,無法實現,就會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感到沮喪,覺得大家都是同樣的付出,自己的努力卻被打了折扣,獲得的回報沒有他人那樣多。這樣的人,有時還會陷入到「自證預言」陷阱中,覺得努不努力反正都一樣,由此削弱了嘗試探索的動力,於是又錯過了隨後出現的類似機會,令努力貶值的預言發生。

實際上,努力貶值並非今天才有,而是社會發展加速,把相關效應放大了。破解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跳出來審視它,若是不敢直面,只會越發恐懼,堅信自己無力解決,由此墮入心理學上的「焦慮惡性循環」。米蘭昆德拉曾告誡人們,永遠不要認為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着最後的結局,我們的腳正在走向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

不少名人也經歷過努力貶值的尷尬處境。歷史學家黃仁宇的成名作《萬曆十五年》,展示了其不凡的史學眼界,看過的人,都知道這本書的價值。黃仁宇當初向多家出版社投稿,都全部被退了回來。其中一個編輯還在退稿信裏告訴黃仁宇,如果想要別人接受你的觀點,就「必須很有名,才能靠本身的威望壓垮敵人」。很直白地道出競爭是不對等的,你再努力、書再好,也不及他人的名氣有用。

至於後來的事,已為大眾知曉。簡言之,想要付出的努力不被貶值,就要像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說的:「找到比你更重要的東西,將全身心投諸其中。」

避免在低水平的內卷中做過度競爭,把眼光放更長遠,沉下心來,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進一步打磨,爭取用精益求精的優質資源去打破限制。雖然這並不容易,但除此之外也別無捷徑可走,相比那些不受控制的外因,這也是唯一可由自己掌控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