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早年家境貧寒,屢試不第,唐開元十五年(727年)始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天寶中又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之亂中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他尤善寫七言絕句,有「詩家天子」、「七絕聖手」、「開天聖手」等美譽。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統治者決心開拓國土,邊塞戰事頻繁。此一期間,不少士人嚮往軍功,從戎征戰邊塞。王昌齡年輕時也曾出塞,跟其他邊塞詩人一樣,希望通過出塞征戰以求取功名,謀求晉身之階。出塞期間,他寫下了許多邊塞詩,包括名篇《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①,萬里長征②人未還③。
但使④龍城飛將⑤在,不教⑥胡馬⑦度⑧陰山⑨。
《出塞》是一首傳誦千古的七絕作品,前人對其評價極高。明人李攀龍《古今詩刪》曾稱譽此詩為「唐人七絕壓卷第一」,楊慎編選《唐人絕句》時亦將此詩排為第一,認為其「可入神品」。
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起筆不凡,開首即把讀者帶進歷史沉思之中。句中「月」、「關」二字,乃樂府邊塞詩中習見之詞,《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中即有詩題《關山月》者,《樂府古題要解》曰:「關山月,傷離別也。」古來凡言征人塞外思鄉之愁,往往都習用「月」、「關」二字,如徐陵《關山月》:「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王褒《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昌齡《從軍行(其一)》:「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相關例子,不勝枚舉。不過,王昌齡卻在平凡習見之「月」與「關」前分別加上「秦」、「漢」兩字,將眼前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興發至秦漢古代,時空交織,既顯得意境開闊壯大,亦突出了歷史之悠久滄桑,加深了詩歌的哲理。
這裏所謂「秦時明月」,並非僅指秦代,而「漢時關」亦非僅指漢代,實際上只是一種互文見義,猶言「秦漢時的明月與邊關」。唐汝詢《唐詩解》曰:「以月屬秦,以關屬漢者,非月始於秦,關始於漢也。意謂月之臨關,秦漢一轍,征人之出,俱無還期。故交互其文,而為可解不可解之語。」是也。
首句寫景,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寫情,情景自然融合,呼應詩題「出塞」。首句上下千年,從眼前塞外景象勾連到悠長的歷史變遷,突出了時間之滄桑久遠;次句縱橫萬里,極言空間地域之蒼茫廣大,時空錯綜交織,描繪出一幅悲壯的戍邊歷史圖畫,氣勢奪人。因為戰爭永無休止,秦漢時的明月與邊關依舊,長期戍守塞外的軍人過了一代又一代,卻仍無法歸還。此情此景,跨越秦、漢、唐諸代,並非一人一事一時之悲,而是古往今來人民的共同感受,含意深沉,營造出一種「慘澹可傷」的意境,相當高明。
篇幅所限,有關後二句的導讀,謹待下篇再續。
譯文
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如舊,萬里征戰的將士卻還未回來。
只要龍城的飛將軍李廣在陣,絕不會讓外族戰馬越過陰山。
註釋
① 關:指城門、要塞,古人在邊境出入處設置的守衛處所。
② 征:本指遠行,引申指長途行軍征戰。
③ 還:返回。《說文》:「還,復也。」
④ 但使:只要。
⑤ 龍城飛將:龍城,即唐代的「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李廣當年練兵之處。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曾任右北平太守,驍勇善戰,人稱「飛將軍」。《史記·李將軍傳》:「(李)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⑥ 不教:不讓。
⑦ 胡馬:指騎着戰馬入侵的外族。胡,古代對西方和北方外族的泛稱。
⑧ 度:同「渡」,渡過,越過。《玉篇》:「度,與渡通,過也。」
⑨ 陰山:山脈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自漢武帝伐匈奴得此山後,歷代皆為中原漢族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主要屏障。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隔星期三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