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病毒可通過突變形成新毒株,也可通過多種毒株基因組交叉互換,以「自然重組」產生新毒株。專家指出,新冠病毒新毒株多依賴突變產生,過去重組形成的變種毒株均未大規模擴散。但若疫情持續蔓延,仍會為病毒重組創造機會,存在增加致病性的風險。
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需要大量複製病毒核糖核酸(RNA)片段感染更多細胞。這一過程速度極快,難以避免不時出錯。若一個細胞同時感染兩種病毒株,RNA片段複製便可能出現類似「剪貼錯誤」,導致一種病毒RNA片段部分,被另一種病毒的片段覆蓋,由此重組產生新病毒。
重組病毒不罕見 多迅速消失
不過專家分析稱,全球多地在疫情期間多有主流病毒株,很少出現兩種變種勢均力敵的情況。對於多數健康人群,染疫後只需約5天便會出現病徵,逐步產生免疫力,病毒入侵的「窗口期」只有約兩周時間,因此同時感染兩種變種可能性依然有限。
冠狀病毒自然重組並不罕見。英國去年8月便發現「B.1.1.7」(即Alpha變種)與「B.1.177」變種重組形成新毒株,合共錄得44宗個案。美國加州也出現過Alpha變種與「B.1.429」變種重組,不過只感染極少數個案便迅速消失。 ◆綜合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