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文森、高鈺)「天地連線」喜迎元旦。在2022年的第一天,正在天宮空間站執行任務的「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與來自北京、香港和澳門的約500名青年學生,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又富有意義的「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活動,圍繞「青春」「夢想」「科學」「奮鬥」等關鍵詞,共話「太空夢」,一起向未來。

◆ 在「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上,北京、香港及澳門約500名學子與神舟十三號乘組三名航天員實時互動交流。圖為香港分會場。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活動開始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科學家亦與三地學生分享了科研工作者不畏艱難、開拓創新的感人故事,為「對話」預熱。其後,三位航天員先後分享了如何以「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精神力量克服困難,又結合自身經驗,獲得國家航天團隊「千軍萬馬」後盾支持情況,寄語同學們面對挑戰時要守住初心,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他日必可飛翔在屬於自己的浩瀚星空。

◆ 位於港大的香港分會場,學生歡呼喝彩。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 港大博士生提問。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 港大女學生提問。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是次活動由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香港中聯辦、澳門中聯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辦,包括北京央視總台演播廳主會場,以及設在香港大學與澳門大學的分會場,一同與天宮空間站進行實時連線互動。

答問一

靠什麼精神力量克服困難﹖

翟志剛:愛國主義是動力源泉

在「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上,航天員翟志剛簡短回答了主持人有關其上星期出艙作業後的恢復情況後,率先接受由北京會場的學生提問。來自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專業的研究生向翟志剛問道:「航天員日常訓練強度很大,執行任務時也可能會遇到非常棘手的難題,載人航天精神是如何幫你們克服困難的?」「精神所在就是血脈所在,力量所在!」翟志剛擲地有聲地回答說。

翟志剛說,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是航天戰線接續傳承的紅色基因,是工程立項、實施近30年來工程全線人員愛黨報國、自立自強、創新超越的生動寫照。

祖國利益高於一切

「在我們航天員大隊的門楣上有這樣八個大字: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翟志剛強調,有國才有家,無論航天員飛多高、飛多遠,強大的祖國永遠是航天員最堅強的後盾,愛國主義永遠是激勵飛天的動力源泉,「我相信,大家只要把國家的利益擺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就一定能一往無前,克服困難。」

答問二

八年兩次太空授課有何感受﹖

王亞平:內容更豐 畫面更清

3名航天員上月初在「天宮課堂」為全國青少年擔任「太空教師」,講解空間站多個實驗的科學原理,並進行實時互動交流,其中王亞平更是相隔8年後再次作太空授課。昨日就有澳門女生問及她對比兩次授課的感受。

力證國家航天事業快速發展

王亞平表示,自己一直夢想能再次給孩子們講課,經過8年的執着追夢,終於有機會重上講台,心裏感覺很幸福。她引述網友比較兩次授課,說覺得太空教室變得更寬敞,授課內容更豐富有趣,直播畫面亦更清晰流暢。這些點滴變化,正反映出國家的繁榮及航天事業快速發展,作為一名航天員,對自己能趕上此偉大時代、生在偉大祖國而倍感驕傲自豪。

種下「夢的種子」定生根發芽

她更提到,8年前曾坐在教室聽她太空授課的孩子,有的今日已經成為國家航天大家庭的一員,正在崗位上與大家一起並肩戰鬥,對當年種下的夢想種子正在開花結果深感欣慰。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王亞平希望「天宮課堂」能作為燃點夢想的平台,引導更多青少年抬頭仰望星空,心裏種下一顆顆熱愛科學、追尋夢想、探索未知的種子,並深信這些「夢的種子」有一天一定會生根發芽,綻放出更多絢爛的花朵,又希望自己可以永遠成為孩子心中的「太空教師」。

答問三

如何面對解決突發情況﹖

葉光富:祖國「千軍萬馬」作後盾

「神十三」任務長達6個月,是中國航天飛行時間最久的一次。在「天宮對話」期間,有澳門學生問到在此長時間的挑戰下,如航天員遇到突發情況如何面對與解決,及作了哪些準備工作。

葉光富在回答時表示,雖然航天員身處距離祖國很遙遠的太空,但任何時候也絕非孤身戰鬥。除了乘組三人高度團結,遇到所有困難都會風雨同舟共同擔外,更令人感安心的是,在地面上有成千上萬的航天人,時刻牽掛及守護着他們的安全,全天候支持及技術保障。

身體雖然失重 心裏非常踏實

他強調,他們始終堅信舉國體制的巨大優勢,堅信團結就是力量,以及經艱苦任務磨練的革命友誼,就算遇到需要獨力應對的極端情況,航天員也會有充足的知識、技術及心理準備,「在太空我們身體雖然失重,但心裏卻非常踏實。」

葉光富說,中國航天員的背後有「千軍萬馬的支持保障,有千錘百煉的艱苦訓練,還有千變萬變的預判推演」,還有來自前輩們在航天實踐中積累和分享的寶貴經驗,讓他們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堅決完成任務,請祖國和人民放心。

答問四

在太空如何保持良好狀態﹖

翟志剛:「感覺良好」苦練中來

一名港大土木工程系博士生在昨日「天地對話」香港活動現場問道,三位航天員在出艙時不約而同說出「感覺良好」,因而被網友譽為「感覺良好群組」,他希望了解航天員在執行任務時的感受及心情,以及在太空中如何保持感覺良好的狀態。這問題引來全場笑聲,航天員翟志剛的回答揭示了這四字背後別有辛酸:因為長時間飛行會導致肌肉萎縮、骨鈣流失,亦會產生孤獨感、煩躁感,航天員要透過長期訓練和調節來克服。

積極鍛煉 自我調節

翟志剛表示,全體航天員都曾說過「感覺良好」,今次三人屬重溫經典。他引用毛主席的詩詞「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形容感覺良好背後的心情,因為這是經過重大考驗、突破重重困難後,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相信大家在克服困難,收穫成功之後也會『感覺良好』。」

他指出,今次飛行任務中,最具挑戰性的是長達6個月的在軌駐留,長時間飛行會導致肌肉萎縮、骨鈣流失,狹小環境更會讓人產生孤獨感、煩躁感,面對這些現實考驗,航天員在軌工作之餘,會積極進行身體鍛煉和自我心理調節。

答問五

對青年一代有什麼寄語﹖

王亞平:敢於有夢 勇於追夢

新年伊始,在昨日的「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少不免有學生向三名航天員問及新年心願及對青年一代的寄語。王亞平總結說,2022年注定會成為國家航天史上值得濃墨重彩書寫的一年,願自己作為航天事業傳承者能交出滿意答卷,並期望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隊伍中,又鼓勵同學們只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他日必能飛翔在屬於自己的浩瀚星空。

港大醫學院學生周婷問王亞平,新年伊始,航天員對新一年有什麼期待?對全國青少年有什麼寄語和祝福?王亞平表示,今年在中國自己的太空家園迎來了新年第一縷陽光,這也是中國人首次在太空跨年。過去一年對載人航天工程全線來說,是收穫滿滿、碩果累累的一年,包括五次飛行任務連戰連捷,空間站建造取得階段性成果,中國人首次入駐自己的太空家園,反映「在中國,只要有夢想、去奮鬥,就一定會心想事成。」

望更多年輕人接棒

她提到2022年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30年、注定成為值得濃墨重彩書寫的一年,很高興自己可以在這個偉大的歷史時刻跑好自己的一棒,在新年交出滿意答卷,而更重要的是探索太空永無止境,執行過出艙任務的中國航天員已經覆蓋了六十後、七十後、八十後。她期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接過歷史的接力棒。

答問六

如何成為「萬裏挑一」航天員﹖

葉光富:守住初心朝夢想前進

面對清華學子提出「航天員的選拔萬裏挑一,成為航天員後還要經歷多輪選拔,在漫長的等待和準備過程中,如何做到永不放棄」的問題,葉光富坦言,「登天這件事它確實很難」。他認為,年輕人需要靜得下心、沉得下氣,要練就好本領,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朝着自己夢想方向前進。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比喻一件事很難,常說比登天還難。作為一名航天員,我的切身感受是登天這件事它確實很難,從學生成為飛行員,到入選航天員,再到執行飛行任務這三級跳中的每一跳都不可能輕鬆實現,每個人也不可能一步登天。」葉光富直言,作為航天員最大的夢想就是飛天,在職業生涯當中也只有飛行和準備飛行兩種狀態。

他說,航天員每個人在通往飛天的道路上都經歷了嚴格的選拔和艱苦的訓練,很多人一等就是幾年、十幾年,甚至可能是一輩子,最難能可貴的是大家始終堅持不放棄,守住了初心,耐住了寂寞,也經住了考驗。

「就像幼苗在春風中要破土而出,之前它一定是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的積蓄和積累,」葉光富說,對各行各業來說,要成就一番事業,實現自己夢想,都需要日復一日的堅持,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汗水。

當前,社會競爭激烈,他鼓勵年輕人要靜得下心、沉得下氣,要練就好本領,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朝着自己夢想方向前進。「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只要心中有夢,執着追夢,有朝一日就一定能夠圓夢!」

港生感想

志存高遠腳踏實地

經管學院環球管理專業碩士生 張同學

今年是我第一次在香港跨年,想要給自己一個特別的回憶,這次見證天地對話的經歷無疑超出了我的預期。在問答環節中,航天員強調年輕人應該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新一年我也要懷着這份精神鞏固學業並訂立事業目標。

經管學院環球管理專業碩士生張同學

期盼有日報效祖國

計算機系四年級學生鄢同學

國家的航天事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步步向前,現已行至世界最前沿,我感到既欣慰又受鼓舞,今天的成功要依靠幾代人不懈的堅持。我自己在科研上也有小小的野心和願景,想從事計算機與醫療影像對接方向的研究,盼望有一天我的科研成果也能成為祖國的驕傲。

計算機系四年級學生鄢同學

亞平老師女性楷模

文學院新生張同學

從中學起已很敬佩航天員,我在抖音上也關注了王亞平老師,經常看她的講課視頻和日常分享,她是我心中新時代女性的楷模。剛剛直播畫面一切換到三位航天員時,心情真的好激動,一瞬間眼淚都湧出來了。

文學院新生張同學

愛國精神支撐訓練

商學院二年級學生尹同學

之前航天專家來港等活動,我只是從網上了解消息,今次現場參與的感受更加直接,很有感染力。航天員剛剛提到他們需要克服很多困難,長期進行各類抗壓、抗失重環境的訓練,我相信是愛國精神支撐他們完成所有的艱苦訓練,很令我感動。

商學院二年級學生尹同學

勇於決斷適應變化

機械工程系博士生孔同學

我現在的研究主要是偏向應用的無人機,因為專業上的共鳴,兩位航天科學家的發言給我很大啟發,尤其是提到處理突發意外的情況,我在工作中也常遇到,能想像他們要推遲航期時承受的巨大壓力,要解決意外不單需要做多種預案準備,也要勇於決斷,適應變化,才能確保發射火箭一刻的萬無一失。

機械工程系博士生孔同學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