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廣東人叫父親做「老豆」。現今大部分人認同「老豆」的正寫是「老竇」(「豆/竇」讀「dau6」),理據如下:
《三字經》有載: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竇禹鈞,五代後晉幽州(今天津市薊州區)人。幽州又稱燕山府,所以他也叫竇燕山。燕山, 山脈名,位於河北省薊縣;自古是南北交通孔道。在古代與近代戰爭中,燕山佔有頗重要的軍事地位。「燕」有兩個讀音,其一、「讌/宴」,如燕子、燕窩;其二、「煙」,如燕京、燕山。據此,「竇燕山」應讀作「竇煙山」,而非坊間流傳的「竇讌山」。「義方」指行事應有的規範;後多指「家教」——教子的正道。這幾句經文就是說竇燕山教子有方,五個兒子全都名聲遠播;歷來就有不少人據此認定「老竇」這個父親的稱呼是因後人推崇「『竇』燕山」而起的。
隨着互聯網興起,這個「老竇」為老爸正寫的說法廣泛流傳,以致各大媒體也把「老竇」列作規範寫法,加上幾乎全部中文學者、粵語專家(自稱或由傳媒吹捧出來的)、專欄作家「跟紅頂白」(不查究竟的跟形勢走),這個講法遂成為出處。現在如你把老爸寫作「老豆」,相信周圍總有人可或會指出這是錯誤的。對於一些正確的東西,如出現了相類一面倒的推崇形勢,可喜可賀;很可惜,今次剛好相反,所推崇的竟然是錯誤東西。何出此言,理據如下:
廣東人也會叫父親做「老頭子」(北方人指丈夫),相對於北方人的「老頭兒」。有人把「老頭子」簡說成「老頭」(北方人指丈夫或老人);為免人家把「老頭」理解作老漢,於是來個音轉:
頭/tau4;變聲母→dau4;變調→豆/dau6
「老頭」便讀成「老豆」了。
如是者,不論「老豆」或「老竇」都是「老頭」的俗寫,亦即「豆」、「竇」都是借字;又「竇」字筆畫多,書作「老豆」較方便。
筆者這個說法非出自何經何典,亦非「執人口水尾」(拾人牙慧),而是本着「常理」,加上粵語用詞的形成多源自較大眾化的事物,即大家都能理解的基礎上。導致這麼多人掉進這個錯誤的深淵裏,是竇燕山出現於《三字經》,加上「竇」的讀音吻合之故;而這也說明了以故事/典故作背景的論據多為穿鑿。其實筆者於2017年初已於本欄(老豆姓乜都唔知·阿媽都唔認得)提出相類觀點,以及過往也曾有數位文化人公開指出「老竇」源於「老頭」的說法;可惜礙於勢孤力薄和在「正不能勝邪」的扭曲思維下,「老竇」為正寫的錯誤說法仍屹立不倒。
執筆的前幾天,筆者與三位友人茶聚,言談間有人提到「老竇」才是老爸的本源,其餘二人也深表認同,且三人均表示曾看過相關的文章。及後筆者花了一番唇舌才把他們說服。這幾個人都是較年長的高級知識分子(博士、醫生、IT工程師),試問具如斯學歷與人生經驗的人也一度支援這個錯誤講法,其他人怎樣想,不言而喻。在不欲看到此惡劣情況再延伸下去,筆者由中希望如下打油詩可對訛傳來個了結:
《老竇真身》
廣東人叫父老豆,老豆威嚴何似豆;
竇燕山教子有方,老竇之名傳四方。
三字經納入老竇,用以表揚佢成就;
有人揦住經中話,公布老豆就是他。
老竇即時變老豆,你唔咁寫笑你流;
老竇查實係老頭,一音之轉頭轉竇。
穿鑿附會攞晒威,誤導人們嘅思維;
有樣學樣衰九成,干擾粵語嘅傳承。
豆字既然也讀竇,毋須寫多筆畫竇;
老竇訛傳須公開,毋讓謬誤再延害。
話說回來,《三字經》中除「人之初,性本善」廣為流行外,還有以下經常拿來責備部分不負責任的父親和老師的描述: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筆者對前半認同不已,可對後半則有所保留。當年筆者執教鞭時,曾在早會上提出:
教不嚴,師之惰;師不惰,誰之過
用意是不要老是說學生不好全都是老師的責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