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深水埗的「南昌220」過渡性房屋項目,是由發展商提供地皮,交由社聯統籌發展全港首個以組合屋建成的社會房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特區政府推出過渡性房屋政策,供長期輪候公屋和居住惡劣環境的基層市民入住,然而不少過渡屋租期短至兩年,居民「未住暖」就瀕臨「搬竇」的折騰。去年才入伙的首批社會房屋——深水埗「南昌220」項目,由私人發展商借出地皮,約8個月後要歸還,全體近90戶頓感徬徨失措。多名受影響住戶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沒料到入住過渡屋也難逃兩年一搬的厄運,情況與劏房「逼遷」無異。除了頻頻搬屋、子女被迫轉校外,他們也深切體會過渡屋租金釐定的政策,以及年年加租等安排,未有真正幫到基層市民累積財富。為喚起特區政府正視過渡性房屋政策的盲點,一班「南昌220」住戶正收集簽名,擬遞交予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希望政府完善政策。

●「南昌220」過渡屋住戶徐女士及6歲半女兒。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同劏房相差太遠,現在居住環境改善不少,感覺舒服多了,走動的地方多了,小朋友都開心咗。」徐女士與丈夫及6歲半的女兒,於去年8月從荔枝角一間約130呎的劏房內,搬到「南昌220」約300呎單位,猶如是地獄與天堂的分別。徐女士憶述,「該劏房由一個大單位劏成三間房,我們住其中一間,廁所只有一個電視櫃咁大。」

歡喜搬大屋 恐再回劏房

徐女士表示,「南昌220」單位面積大一倍,起初只收取約4,000多元租金,比劏房還要低廉,女兒遂升讀附近小學,以為一切漸入佳境、可以安居樂業之際,噩耗突如其來:或許因為他們抽中「南昌220」時太興奮,沒有注意到該處租約僅兩年,明年8月租約期滿,他們未「住暖」就要搬。「住過好環境,日後若要住回劏房,感覺非常難受,好似從天堂落返地獄。反而未住過大屋,唔會有咁大落差。」

徐女士一家輪候公屋6年半,她相信距離「上樓」也不遠矣,惟如今卻卡在「兩頭唔到岸」困局中,「如果搬返劏房住,一年半載的租約,根本無房東願意租畀你;租約太長,又怕半路分配到公屋,搬來搬去處處都要錢。」

大人返工還可以將就,但徐女士的女兒已入學,轉校不是易事,「如果沒有安置,唯有在小朋友學校附近住劏房,小朋友返小學無耐,剛剛適應新環境交到朋友,如果明年轉校,之後分配到公屋又要轉到公屋區嘅學校,轉來轉去肯定非常唔好。」

位於深水埗的「南昌220」過渡性房屋項目,是由發展商提供地皮,讓社聯統籌發展全港首個以組合屋建成的社會房屋,為期5年。於2019年9月開展工程,去年7月竣工,翌月89戶、約162人遷入,但安頓不久便面對「逼遷」,徐女士批評該項目浪費不少時間於施工方面,「這項目本來有5年,去年8月先叫人入伙,之前3年時間浪費咗。」

加薪兩千元 加租一千元

徐女士表示,營運機構至今未有向住戶交代安置計劃,例如轉介住戶到其他過渡屋,「唔係話時間一到就叫我哋走,搬去邊?起碼要講聲我們知,個心都定啲。」

「南昌220」是香港首批過渡屋項目,徐女士一家先試先行,亦體會箇中一些未盡人意的政策安排,其中營運機構規定租金水平是住戶入息的25%,而且入住後一年便需要重新審查收入和調整租金,最受詬病。以徐女士一家為例,早前其丈夫獲加薪2,000多元,經收入審查後,被加租約1,000元,使她感覺似被瓜分勞動成果,「加薪2,000元,當中一半被用作交租。」

她認為過渡屋的租金釐定水平偏高,「規定住戶入息25%用來交租,對基層市民來說太高。而且一年檢討一次租金太頻密,如果我們年年加薪,就年年加租。」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