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的《六國論》,對於即將要考DSE的同學來說,相信都不會陌生,畢竟眾多範文來來去去,《六國論》始終名列「正選」陣容,誰也不能動搖這一篇文章的地位。在文章中,蘇洵除了批評五國因為割地求和,用自己的土地幫助強秦崛起之外,還特別點名痛罵齊國,指出正是因為齊國冷眼旁觀,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最終害了自己。問題來了,齊國當時正在做什麼呢?

如果各位了解戰國歷史,大概就會明白,這時的齊國有苦自己知,外表是強國,實際上國勢早已江河日下,這一切得從公元前318年說起。就在這一年,燕國國君玩起了禪讓的把戲,王位不給兒子而讓給國相,結果兩派人馬打起上來,燕國陷入內亂。旁邊的齊國一看,這機會千載難逢,立即派兵趁火打劫,打得燕國元氣大傷,幸好諸侯聯手干涉,不然燕國搞不好就滅亡了。

新任燕國國君上任,是為燕昭王,也是一位歷史上以才幹聞名的君主。為了報仇,燕昭王努力重建國家,選賢任能,再跟其他諸侯打好關係。公元前284年,重振旗鼓的燕昭王以名將樂毅為上將軍,也就是諸葛亮常自比「管樂」之中的「樂」,聯合了其餘五國諸侯殺進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沒失陷。

就在齊國差點就亡國的時候,齊國名將田單橫空出世,在即墨發起反攻,以火牛陣襲擊燕軍,一口氣收回齊國失陷的七十餘座城,把燕軍趕出國境。齊國雖然能逃過亡國的命運,但即便如此,國力還是一落千丈。

大家留意一下年份,即墨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79年,而秦始皇開始攻滅六國,以趙國作第一個目標時,是公元前236年,兩者其實只差了幾十年時間。

在這幾十年中,齊襄王的王后輔政,大概是經歷過差點亡國的關係,所以一直對秦國以至諸侯之間的外交事務非常謹慎,也正因如此,不止秦國,其他諸侯也沒興兵攻打過齊國,齊國也不出兵去攻打別人,就這樣享了三十幾年的和平。

別小看這三十幾年的和平,在戰國時代那個亂世,能有如此之長的和平時間,實在是非常難得。當然,這是不是好事,也得看你怎樣想。像是蘇洵的《六國論》,就認為齊國這是在用五國當替死鬼,用別人血流成河來換取自己的和平安定;也有人認為齊國之前元氣大傷,這數十年和平得來不易,應該給予肯定。

不過,無論是哪個觀點,面對秦國一統天下的大勢,齊國也不能置身事外。當五國被攻擊時,齊國沒有援助他們,這是事實,但我們也不能假定齊國出兵就能救下誰,畢竟齊國的國力也大不如前了。最終,正如我們所知道的,秦國消滅五國之後,沒有對齊國手下留情,齊王建於公元前221年被秦國俘虜後,死於流放之地。

滅國後,齊國的百姓開始「馬後炮」,怨齊王為何不出兵與五國共同抗秦,一切都是齊王與大臣們的錯。不過,當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齊國過了幾十年的太平日子,如果齊王建想出兵幫助五國抗秦,安樂慣了的齊國百姓會願意嗎?

■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