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重視學習,所以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而學習是以理性的態度為之,因而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又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俱見《論語·述而》)在學習的道路上,孔子排掉兩極:一是生而知之,此屬罕有,難以為據,另一是不知而作,虛妄不實,同樣不可接受;常人學習的應然態度是多聞多見,這是掌握知識不偏不倚的最大保證。
有比較才有體會
從時空角度言之,「聞」除了自身所處環境以外,還包括歷史(過去時空所發生的事情),而「見」則是在自身所處的環境中,就是說現實的與歷史的都要多認識,故孔子說自己好古敏求。多聞多見則有重複有比較,才有發現有體會,此所謂善學。南朝文學批評家劉勰說:「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文心雕龍·知音》),反映了古人對於如何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是深而明之的,嫺熟學習對象是學習有得的必要條件。
多聞多見避免孤陋寡聞,但不表示雜亂無章。兼收並蓄必須有先後主次,這就需有選擇取捨,故多聞多見是量,擇善而從是質。「擇其善者」表示有一價值取向,即有利於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有益於他人的,都可為「善」所涵蓋。擇善背後是一套價值信念,其基礎是「仁」,持守於此才能由博反約,精擇所學。
常人需學而知之
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這四等學習情況,最上的生而知之,屬資稟特優的上智之人,但永遠是極少數;最下的困而不學,屬下愚之人,這類人生性怠惰,因循苟且,心存僥倖,缺乏責任感,故孔子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對人性的了解非常深刻。
就常人而言,絕大多數屬中材,學而知之是好學的表現,孔子的好古敏求即屬之;至於困而學之則稍次,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慨嘆不可免,但能於失去機會後知不足而後發奮自強,則責任心仍在。是故能否減少人生的遺憾,關鍵在好學與否。
●鄧立光(香港教育大學國學中心主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