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reliaCare郭永認為,用戶可隨時隨地透過貌似「小石頭」裝置去進行治療或紓緩肌肉疼痛。香港文匯報記者馬翠媚 攝

研發出微電數碼痛症管理方案的AureliaCare,主要提供具備有效特定頻率微電流 (FSM) 設備以緩解慢性疼痛的項目,用家能利用貌似「小石頭」,但非常輕便的裝置連接微電流,再配合手機應用程式內的醫師處方療程,就可以跟隨應用程式指引去治療和紓緩肌肉上酸痛等。

醫師雲端數據隔空治療

AureliaCare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郭永接受訪問時解釋,用戶首先需與中醫師、骨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進行會面,公司提供設備將設有感應器,能收集用戶生物數據,然後顯示在醫師的終端機上,屆時醫師可根據情況作出相應治療配方,再透過上載至雲端,用戶即可隨時隨地透過貌似「小石頭」裝置去進行有關治療或紓緩疼痛。

聚焦老人肩頸關節痛等

郭永指公司現時主力聚焦老人痛症問題,包括肩、頸、關節等部位,正計劃與一間非牟利機構及中西醫綜合診所進行合作推行試用計劃,試用對象包括日間護理老人中心的長者,料名額將有100至150人,期望試用後可獲得更多用家體驗及由醫師處方療程的成效,故裝置目前並未正式推出市面銷售。

本身具備電子產品背景的郭永憶述,當初因為運動姿勢不正確,令肌肉出現損傷,由於需經常針灸治療,在朋友大膽建議下他遂着手研發有關裝置,並在資料搜集下發現微電流或有助解決有關問題,不過當時普通的微電流裝置是非常大型,而且索價達6,000美元至8,000美元,以及需由專業人士操作。

後來他朋友因跌斷手,需極度花時間去做物理治療,他遂製作出一個「土炮」微電流裝置,並獲朋友試驗下發現情況大有改善,而成為產品雛型,及後他決心改良裝置,並尋訪熟悉微電流的中醫師協助,發現裝置需配合針灸穴位治療,才會達至最佳效果。

尚需投入資金優化產品

郭永坦言,項目研發了已有4年之久,而公司原本目標客群是普通人,不過受疫情啟發,不少長者都難以舟車勞頓、長時間在診所輪候治療,因此啟發到他研發出遠程裝置去幫助這些長者,同時亦因為疫情關係令原本對這些迷你遠程裝置不感興趣的風險投資接受度大增,早前已獲得天使基金投資。不過他亦坦言項目尚需最少50萬美元至100萬美元的投資,以投入更多資金去優化產品,他直言目前硬件雖已研發成功,不過韌體(Firmware)有待進一步提升及優化。

未來擬攻「網球肘」痛症

「大灣區是一定要發展,因為大陸的市場係好大」。他透露未來亦計劃打入大灣區及東南亞等地區,而公司早年已與清華珠三角研究院商討合作,不過礙於疫情令落戶大灣區計劃一再延期,他期望在香港完全通關後可盡快北上發展,暫時主力研究開發,日後會將產品推廣至東南亞,累積一定知名度後,才會在內地市場部署銷售。至於未來計劃其他項目,他透露包括針對電競選手,他們因經常對着電腦容易出現「網球肘」等痛症,同時亦計劃開發女士美容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