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冬不費精力易覓食 降雪少利南征北討
野豬為患近年成為全球各地關注的問題,不少國家和地區都飽受困擾。至於野豬數目激增原因,分析指出涉及多個因素,除野豬本身繁殖力和適應力極強,以及例如在城市缺乏天敵外,氣候變暖、食物增加及人類活動的影響亦不可忽視。動物學界研究指出,氣候變暖讓野豬獲得更多適宜生存的空間,從而加快擴張速度。人類若不能採取適當措施管控,野豬數目勢持續激增,入侵社區及破壞生態情況將愈演愈烈。
氣候變化及全球變暖,是各地野豬數目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奧地利維也納獸醫大學近年一項覆蓋歐洲12個國家的研究,發現一個明顯趨勢,就是經歷氣候較溫和的冬天後,野豬數量便會大增,隨着暖冬愈來愈頻繁,野豬數目便不斷增長。
更多氣力活動 幼豬較易存活
領導研究的獸醫大學野生生物學家費特爾解釋稱,這一現象與動物的「體溫調節」有關。若氣溫寒冷,動物需要更多能量保持體溫,用於繁殖後代的能量隨之減少。但若冬天相對溫暖,野豬便有更多精力四處活動,新生幼豬也更易存活。
冬天氣候溫暖意味野豬更易覓食,食物來源豐富助長野豬數目增加。以野豬經常食用的橡果等天然食物為例,溫暖的秋冬季節令橡樹長出更多果實,方便野豬覓食。當野豬進入城市後,人類提供的食物或遺留的垃圾,更成為野豬的食物來源。
不同的氣候環境和地理條件,也塑造野豬的種群特徵。例如在歐洲,於較寒冷的北部生存的野豬,體型普遍較歐洲南部的野豬大。南部野豬體型雖較小、禦寒能力較弱,但可以更好調節體溫,適應較溫暖的環境。
隨道路網絡遷移 擴張速度驚人
一旦發現滿足生存條件的新環境,野豬便會隨之移動,種群更會以驚人速度擴張。美國農業部野生動物研究中心分析1982年至2012年間在北美活動的野豬,發現隨着降雪減少,過往不宜棲息的地區目前也變得適宜居住,促使野豬持續向北方遷移,每年遷移距離約12.6公里。按照這速度,野豬可在未來30至50年間進入美國多數州份,如果加拿大的野豬群加速向南擴張,所需時間料更短。若當局不採取措施限制野豬擴散,美國廣泛地區將飽受野豬威脅。
人類活動範圍不斷擴大,同樣影響野豬的生存空間。巴基斯坦赫里布爾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諾倫表示,城市化發展不但導致用地需求激增,還催生垃圾積聚問題,吸引野豬進入城市覓食。若未能有效管控,野豬或可利用便捷的道路網絡四處移動,加劇治理難度。
專家指出,人類活動亦會加快野豬的入侵速度,例如在農場或狩獵地區放生野豬,又或違法將野豬遷移至其他地區,都會令野豬擴大棲息和活動範圍。 ●綜合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