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一到,江西上饒市婺源縣的油菜花很早就開放了。金黃色的油菜花,配襯着「徽派」建築,青山綠水、粉牆黛瓦、飛簷翹角,構成一幅恬靜自如、天人合一的畫卷,也成了婺源旅遊的標誌。
有人稱婺源為「中國最美的鄉村」。這裏處處美景,遍野的油菜花,呈梯田狀,從山頂散落到山谷下。谷中有波光瀲灩的小河,繞着淳樸溫雅的古宅村屋,組成一幅幅極美的農村風景圖。
在錯落的油菜花田間,可看到帶有溫淳氣息的古宅。在江西共有47個古村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它們有的散布在秀美的峽谷之間,有的隱身在葱鬱的林木之中,皆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婺源位於江西、浙江、安徽三省的交界處,它東鄰文化名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鎮,北枕風景秀麗的黃山,南接江西「第一仙山」三清山。婺源以前屬於古徽州,是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是當今古建築保存得最好、最完整的地方之一。
徽派建築就是那個時代留給婺源的遺產。這種建築的特色,是四周用高牆圍起。起得很高的馬頭牆,阻擋了鄰里之間的視野,但也是防火牆。從前屋主都是徽商,建築物經常建在一起,可以互相照應。不過萬一發生火警,馬頭牆就可以阻擋火勢蔓延。而若要達到防火更佳效果,將屋建在河邊就最適合。婺源的房屋就經常臨水而建,久而久之,村落像被河流環抱着。
正所謂「人傑地靈」,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就是婺源人士。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也於2005年公開承認,他的祖籍是江西婺源,後來才遷居浙江海寧。古代的詩人,如陶淵明、歐陽修,也曾在此遊覽及寫下文章。
正月十五,秋溪村的迎燈舞龍要開始了。按照傳統,每戶出一個人,各拿一條板凳、兩三個燈籠,加入「舞板凳龍」的隊伍。燈籠就固定在凳面上,由於是一戶一人一板凳,龍燈越長,就代表這條村的人丁越興旺。
而菊徑村的板凳龍規定要在祠堂三進三出,跟不上的人有時會跌倒,但老一輩的人就會說,舞龍跌倒的人,新一年會行好運。此話充滿溫情,也替大家打打氣。
贛州市寧都縣的「橋幫燈」就有點不同。它們在一條長長的板凳上,固定安裝了十個燈籠,是專門用來慶賀添丁增口之喜。生男叫「添丁」,生女叫「增口」。在石上鎮,只要家裏增加一口,就要製作一「橋幫燈」。
只見頭燈追着尾燈,尾燈盡力躲避,過程一波三折,非常熱鬧有趣。最終當頭燈追上尾燈,就圍成圓形。寓意無論過程如何曲折,最後的結局都是圓滿的。
婺源縣的鴛鴦湖,有很多飛來這裏過冬的野生鴛鴦,最多時有兩千多對。鴛鴦成雙成對,經常被人當作愛情的象徵。不過也有人質疑,因為雄性鴛鴦往往在交配後,便會消失,反而象徵不負責任。
實情是,雄性鴛鴦交配後,便更換羽毛。換去鮮艷羽毛,不知是否返璞歸真,一心一意做個照顧下一代的「宅男」。牠們看起來和雌性鴛鴦幾乎一個模樣,才引起了誤會而已。
篁嶺村是一條坐落在山崖邊的古村落,由於山勢崎嶇,沒有平地,村民要曬乾收穫物時,只好將就一下,把糧食鋪放在藤製的大圓曬匾上,攤在自己家的窗台和曬樓上,名為「曬秋」,也頗有詩意。
篁嶺山區濕氣重,「曬秋」並非秋天才有,是一年四季都沒歇着,有什麼就曬什麼。隨着季節更替,曬匾上的物品也不斷變換。紅的辣椒、黃的玉米、綠的白菜、黑的黑豆、白的蘿蔔,構成一幅風情畫,確是好看。
離開婺源,有一片花崗岩峰林拔地而起。億萬年的海陸運動,塑造了三清山百變的怪石。有化為女子,在雲霧中靜坐的「女神峰」;有從深谷跳出來,一飛沖天的「巨蟒出山」……早在千六年前,便有道士看中了這塊寶地,建造了玉靈觀來修道,三清山的名字也因為道教文化而生。
這裏經常可見到竹海。在上饒市鉛山縣,每當五月,鉛山人開始上山伐竹。運下山的竹子,會用來製作一種千年不腐的「連四紙」。那是從竹子中提取竹纖維,然後晾曬。中間需要數十道工序,差不多一年時間,才能做出「連四紙」。很多人用這裏的紙印書,可保存更久。所以,這裏也是文化的發源地,素有「書鄉」之稱。
婺源,就有如一顆鑲嵌在贛、皖、浙三省交界處的綠色明珠。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