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華書院是辦學歷史最悠長的教會學校。 資料圖片

傳教士得以在香港興辦學校與教會,與1842年《南京條約》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不斷湧入,對中國社會產生巨大的衝擊,西方學說、文化等隨基督教傳播而來華,教士亦引入西方學校的教育制度,以近代科學知識培育人才。

基督宗教早於唐朝的時候已傳入中國,經過不同朝代的洗禮後,逐漸在華扎根和發展,當中最為人所知的傳教士,分別是利瑪竇和馬禮遜,後者對香港的基督教發展來說,更是影響深遠,他所創立的英華書院造就了很多基督教的人才,為日後傳播福音而努力。

另外,英國聖公會派遣史丹頓牧師來港,以牧養香港的英國信徒,創立聖保羅書院及聖約翰座堂,向華人宣教,美國浸信會派遣叔未士及其妻叔何顯理女士,創立皇后大道浸信會及膳宿學校,成為先軀。筆者特選取了倫敦會、聖公會及美國浸信會與香港教育發展作簡單介紹。

說到倫敦會與香港教育發展,不得不提英華書院。書院在1818年於馬六甲開辦,除了是辦學歷史最悠長的學校,發揮教育和培育人才功能的場地外,更是對漢學、華語等翻譯有重大建樹,院內設有各種印刷設備,以出版不同書刊,藉而推廣福音及便利西方文化傳入,產物包括基督新教刊物、學校教材,對於當時的民眾來說,基督教是新事物,甚為陌生,加上教義、經典皆以外文寫成,故興趣不大。

書院的建成卻大大改變了上述情況,譯成中文有助大眾認知西方文化,減少抗拒感。1843年,英華書院由傳教士理雅各等人,連同所有的印刷設備一併遷往香港,自此香港便成為倫敦傳道會其中一個重要的傳教站。

1843年香港進入殖民統治時期後,英國聖公會派遣史丹頓牧師來港,以牧養於香港的英國人信徒,史牧師來港後尋覓土地,並說服在地英國大企業和教堂提供資金,供他完成建教堂和學校的大計。從不到十年的時間,設立了聖保羅書院和聖約翰座堂,而前者的使命是培訓華人牧者及教師回中國內地傳教,及後亦開始向華人宣教,可見傳教士和教徒如何同時在傳道和興學育才兩方面下,對香港教育發展作出貢獻。

1849年,聖公會在香港成立維多利亞教區,首任主教為施美夫主教。他任內積極開展本地華人的福音事工,第一間華人聖公會教堂聖士提反堂亦於1865年開基成立。現時香港聖公會屬下有中學三十多間、小學五十多間、幼稚園及幼兒園五十多所及特殊學校一間,遍布港澳等地。

浸信會來中國傳道,是始於美國浸信會差派宣教士前來,第一對宣教士叔未士牧師和師母叔何顯理於1835年離開美國,1842年3月自澳門來港,先在上環百步梯設宏藝書塾,以宣揚福音。一年後得到港督砵甸乍免費撥出皇后大道臨海地段,設立了全中國領土上第一間基督教教堂——皇后大道浸信會,次年又開辦學校。叔何顯理女士對香港有很大貢獻,她特別重視對女孩的教育,門下有不少華人女生跟她學習英文、地理和歷史等知識,她同時以身作則,學習中文,又極力爭取老弱婦孺權益,令丈夫叔未士牧師可以專注傳教事業,惟兩年後,叔何顯理於1844年11月因病去世,現時的顯理中學正是紀念她而命名。

基督教的核心信仰是強調全人關懷,傳教士不斷透過教會工作、福音教育興學育才,香港的教育有現今蓬勃發展,或多或少也有賴他們付出的努力。

● 梁延敬老師(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主席,現職為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曾協助出版社編寫不同的中史科教材。)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