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重視禮教,「儒」本來就是教導年輕貴族子弟學習禮儀的人。圖為祭孔大典。 資料圖片

戰國末期,集法家思想大成的韓非曾說:「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的說法,足以表明在先秦時期,儒家是諸子百家中最為流行和最具影響力的主流學派。然而秦國「以法為教」,厲行治法,並憑此而統一天下。秦亡漢興,漢高祖劉邦、呂后、文、景等諸帝崇尚「黃老」之學,主張與民生息,改以「無為」治國。因此之故,作為春秋戰國以來主要學派的儒學,在秦漢之間曾一度消沉。

至漢武帝劉徹親政以後,採納當代儒者董仲舒的對策,尊崇儒術、立五經博士、博士弟子,儒家典籍成兩漢太學授課的唯一內容。而朝廷揀拔官員的「鄉舉里選」制,亦以儒家提倡的「孝廉」為舉薦人材的標準。此後,儒家思想左右以至統治着我國的學術思想界,在我國歷史上影響至為深遠,延續時間亦長久。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儒家思想所弘揚的「仁義禮智、孝悌忠信」,仍是維繫海內外中國人社會的核心價值所在。

而儒家之所以稱為「儒」,據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所云:「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唐代賈公彥解釋為:「儒,掌養國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近代學術界基本認為「儒」原是夏商周三代以來,專為貴族服務的巫、史、祝、卜;至東周、春秋之際動盪社會,「儒」失去了原來的地位,但由於他們熟悉貴族的禮儀,便憑藉「相禮」為謀生職業,即教導年輕貴族子弟學習禮儀。按這種說法,春秋時期的「儒者」,應指以「相禮」為業的教師。

孔子早年曾以「儒」為業,《論語·子罕篇》記載孔子的說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又云:「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然而孔子除通曉養生送死的禮儀外,還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精通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孔子34歲時,開始其教學生涯。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育學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形成了一個以孔子為核心的學派。這便是「儒家」的由來。

簡單而言,起初「儒」本是一般泛稱,指春秋時期,所有以「相禮」為職業的教書先生。後來,孔子雖亦以「儒」者出現,可是除了「相禮」外,還教授學生其他各方面知識與技能。結果,招聚了數以千計學生,最終發展為主流學派。

於是,「儒」便由原來的一般泛稱,變成以孔子為首的學派的專有名稱。

● 羅永生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中國歷史教學及研究中心主任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