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邵昕)子宮頸癌是目前癌症中唯一病因明確,且可通過疫苗預防的癌症。過往,由於內地接種預防子宮頸癌的HPV疫苗不易,加上香港更早一步使用效果較佳的九價疫苗,疫情前不少內地婦女來港打針,但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兩地採取控關措施,不少人無法赴港按時注射第二針或第三針,擔心影響HPV疫苗效果,有婦產科專家引述藥廠建議指,即使延後接種仍能達到功效,接種者應避免在內地「溝針」。
第二針或第三針可延後一年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婦產科學系講座教授顏婉嫦日前接受點新聞《肥胡醫聊》訪問時表示,對9歲至16歲的青少年而言,接種兩劑HPV疫苗已能提供足夠抗體保護,但若接種者年齡超過16歲,則要打齊三針才能形成有效保護。
針對目前不少完成第一針或第二針接種,但因疫情關係無法赴港完成餘下疫苗接種者,顏婉嫦建議她們在正常通關後盡量補齊針數,「根據藥廠提供的指引,即使時隔一年或一年半,補齊三針仍能產生比較好的功效,打得就應該盡量打齊。」
就有人提出能否在內地接種當地流行的二價、四價疫苗,她並不建議,「現在缺乏對相關研究數據,『溝針』不能保證疫苗效果和安全性,不建議大家嘗試。」
顏婉嫦指出,子宮頸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見癌症,潛伏期可高達幾十年,早期預防很有必要。在「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下,截至去年底,參與接種計劃學校的小五女童首劑HPV疫苗接種率已達到85%。在男性方面,HPV病毒對男性影響雖然較女性少,但亦有可能導致男性生殖器出現癌變,加上HPV病毒易通過性行為傳播,男性作為病毒傳播中的一環,亦有必要及責任接種疫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