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季GDP升5.4%符預期 短期通脹壓力增
本港經濟持續三季錄得增長,政府統計處昨公布,第3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5.4%,與預估數值一樣,但增速比第2季減慢2.2個百分點,主要由於上半年增長較預期強勁,以及去年第3季的比較基數較高。因考慮到今年首三季合計按年增長7%,今年全年經濟增長預測修訂為6.4%,接近8月時覆檢的5.5%至6.5%預測範圍的上限。政府經濟顧問歐錫熊指出,只要本地疫情繼續受控,本港經濟在第四季應可實現穩健的按年增長,主要視乎外圍對本港貨物出口的需求及內部需求的因素而定。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政府指,最新預測反映今年實質本地生產總值仍將較2018年水平低約2%,實質GDP在第3季輕微上升0.1%。第3季整體貨物出口大幅增長;服務輸出溫和上升,但訪港旅遊業仍然幾近冰封,制約了經濟復甦的程度。受惠於本地疫情穩定、勞工市場情況改善和消費券計劃,與消費相關的活動進一步恢復;營商前景在過去一年有所改善,整體投資開支續見雙位數增幅。失業率進一步下降;基本消費物價通脹上升,但仍然溫和。隨着經濟復甦及進口價格上升,預料短期整體通脹壓力增加,但今年餘下時間基本消費物價通脹維持受控。今年基本通脹率預測由1%下調至0.7%,整體通脹率預測為1.6%。
期內,貨品出口總額同比錄得14.2%的實質升幅,升幅較第2季的20.5%有所放緩。貨品進口在第3季實質增長16.8%,而第2季的升幅為21.4%。服務輸出在第3季與上年同期比較實質上升4.2%,而第2季的升幅為3.0%。服務輸入在第3季實質上升4.5%,而第2季的升幅為10.6%。用作概括量度整體通貨膨脹的本地生產總值內含平減物價指數,在第3季較上年同期上升0.7%,而第2季則近乎沒有變動。
港消費及投資需求續復甦
歐錫熊指出,本港消費及投資需求在第3季繼續復甦,私人消費開支增7.1%;受惠於本地疫情穩定、勞工市場情況改善和消費券計劃,與消費相關的活動在第3季進一步恢復。然而,全球疫情反覆,外訪旅遊活動依然低迷,儘管已從去年低位溫和上升。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私人消費開支繼第2季實質增長2.0%後,在第3季增2.1%。同時,政府消費開支繼第2季按年實質增長3.0%後,在第3季升4.3%。他指「早前推出兩輪消費券的措施對刺激消費市道已起到明顯作用,預計到第4季仍有一定的正面反應。」
失業率料續跌 降速或放緩
本港失業率由年初的7.2%降至第3季的4.5%,跌幅相當明顯。歐錫熊認為,失業率下降速度亦較2003年沙士或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快,反映勞工市場調節能力有彈性。他預測,隨着經濟進一步復甦,失業率肯定仍有下調空間,但下降速度或較前兩季放緩。目前並無跡象顯示有結構性失業問題,指長期失業人士佔整體失業人口約4成,比率與以往相若。至於供應鏈出現瓶頸的問題,他認為情況在歐美等地影響較大,估計可能會延續到明年中或之後,但並無影響亞洲地區出口表現,相反市場因而對亞洲貨品需求增加,令本港貨物出口表現強勁。
變數仍多 短期樓價缺方向
另外,對於近日樓價有放緩跡象,歐錫熊指,樓價走勢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經濟整體狀況、外圍不確定因素,以及美國央行貨幣政策取向等,認為近兩三個月的樓價缺乏明顯走向,難以判斷樓價是否見頂回落,提醒市民留意,外圍情況轉變都會帶來風險。他又相信近日樓價下跌與港人移民無關,強調政府致力增加土地及樓宇供應,包括在施政報告提出,未來10年分別興建33萬個公營及10萬個私營單位,相信能滿足住屋需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