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林宇輝的模擬畫像工作室來了一位72歲的老人。她叫張玉秋,在堂妹張玉英的陪同下來到濟南,請林宇輝為父親張所聘烈士畫像。
1950年12月,張所聘在長津湖戰役中英勇犧牲,年僅21歲的年輕生命永遠留在了異國的土地上。多年來,張玉秋一直想去朝鮮祭奠父親,卻因身體等原因未能成行。她最大的遺憾,就是從未見過父親的相貌。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種遺憾和思念更與日俱增。她在堂妹的幫助下找到林宇輝,老人神情緊張而迫切,靜靜地等待堂妹和林宇輝溝通。
林宇輝認真觀察了張玉秋和她奶奶的照片,對她說:「從五官上看,您的眼睛鼻子和您奶奶都像,從這個方面來分析,您應該和您父親像……」和以往很多次畫像一樣,林宇輝首先會參考所畫之人親人的相貌。「模擬畫像畫的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人物,大部分只能通過別人描述的特徵重新塑造,這需要畫師不僅有繪畫能力,還要對人物特徵、地域特徵、解剖透視等均有所了解。」林宇輝分析,「長津湖戰役打得比較慘烈,當初入朝作戰的戰士是穿着單衣去的。12月份正是當地最寒冷的時候,那個時候人們應該是戴着棉帽子,但是真實的情況我並不知道,我還是想畫頂棉帽子吧,至少讓他的親人感覺不是那麼寒冷。」
在林宇輝的筆下,張所聘身穿軍裝,頭戴棉帽,眼睛清亮有神,輪廓與張玉秋有些相似。首次見到父親的相貌,張玉秋淚流滿面。「好像是有了父親了,心裏真是高興……我小時候沒見面,七十多歲了才看到父親……」她的聲音帶着哽咽,多年的思念如洩閘的洪水噴湧而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