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政協常委、上海總會理事長李德麟
● 上海總會舉辦「家在香江」中文大學內地本科生新春聯歡活動多年。圖為2019年2月23日的相關活動,中大教職員、上海總會理監事以及同學踴躍出席,陣容鼎盛,氣氛高漲。
● 李德麟暢談「建黨100周年」感受。
● 獲邀出席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李德麟(左二)與上海總會常務理事趙亨文(右三)、車弘健(右二)及同行嘉賓於北京天安門前合照。
● 李德麟到街站參與支持國安法活動,協助派發傳單及收集支持者簽名。

浙江省政協常委、上海總會理事長李德麟認為,貧富不均是現時香港所面臨的深層次矛盾之一。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分化雖難以避免,然而在新的時期,卻有望能夠找到解決的新方法。正如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所述,期望當國家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之時,香港能告別劏房及籠屋。如今,新一份施政報告剛剛出爐,北部都會區建設拉開帷幕,李德麟相信,只要德才兼備者能居其位、任其事,香港便能夠找到「共同富裕」的康莊之途。 文/張童、聶楊錚

捐資助學免後顧之憂

近年香港的貧困基層人口,不減反增。李德麟指,房屋問題講了許多年,到頭來公屋上車仍需八年,但對要上車的人士而言,別說八年,八天都辛苦。基層尚有公屋的期盼,比基層略優的夾心階層,則是前後無着。公屋的入息限額約是每月一萬三千元,那入息略微超過此數者,又當如何自處?

正是出於對類似情況的考量,幾年前,上海總會特設了一筆「奮進助學金」,以給無法申請政府助學金又確實面臨經濟困難的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提供資助。學生們的反饋讓李德麟既感動又難過。有的學生講,本來要做三份兼職勤工儉學,現在其中的兩份都可以不做,可以更安心一些讀書;還有學生講,有這筆助學金後,終於可以報讀自己喜愛的鋼琴興趣班,一圓兒時夢想。

李德麟評論,一直以來,給學校設立獎學金的多,助學金的相對少。其中緣故,或是人們認為,成績優異者更有望成為明日之星。然而在他眼中,這些自較差環境中成長,卻依舊能考上大學的學生,同樣值得資助。後來,上海總會又設立了「滬港同進助學金」,以助求學內地的香港學子解經濟之困,使之能夠專心求學,他日學有所成,能夠回饋社會。

衣食住行即管治能力

給中文大學的助學名額,每年有 65 個,每人每年資助兩萬元,為期四年。就在早幾日,他又收到學校電話,說今年所收學生的整體經濟情況要劣於往年,希望能夠再增加 20 個名額。李德麟慨然允諾。但他亦承認,儘管已是全力支持,但歸根結底,一個人、一個組織能夠做到的始終有限,要想惠及更多人,則必須要利用更大的平台、匯集更多的資源。

而與此同時,究竟當以怎樣的形式扶危濟困,更是值得思考。早前他參加某慈善團體的派飯盒活動時,他在想,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需要到街頭領飯盒。他反問:一個普通人是否會去拿這樣的飯盒?不太可能會。第一你不需要,不如讓更有需要的人去拿,第二,你有你的自尊。他希望需要領飯盒的人越來越少而非越來越多,讓慈善機構不再需要送飯盒給人,才是管治者應當思考的問題。

同樣,他認為對籠屋、劏房加以租金管制,也是本末倒置。管制並不最終解決問題,消除籠屋、劏房,讓民眾有尊嚴地生活,才是應行之路。講到這裏,李德麟對中國共產黨的管治能力分外佩服。他指出,從沒有看到另外任何一個組織、一個黨派,能讓這麼大的國家、能讓十四億人口都脫離貧困,而如今,更是在想方設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說自己很多親朋都身在內地,都發自內心地認同國家的發展,覺得生活越來越好。黨的偉大有時並不在宏偉遠景,而就在衣食住行,在讓人民吃飽、穿暖、住上房子。

金融教育乃優勢所在

談到房屋,李德麟對將要發展的北部都會區抱有很大期待,但他同時亦懷有隱憂。一是擔心早前提出的「明日大嶼」之後續走向,二是憂慮打造北部都會區,究竟應如何取得治理平衡。舉例而言,政府給發展商批地,就當有附加條件,譬如要建多少多少的公共設施,如此方能兩相得宜。

而要想在各方利益的縱橫交錯中取得平衡,就必須要選任有德有才者。李德麟自己便是金融服務界的選委之一,他指出,要任公職,就決不能只為個人,也不能只為自己政黨,而是要代表好業界、代表好自己所屬群體,勇於任事。尤其是像金融這樣的香港立城之本,更需不斷拓展新思維、尋找新機緣。

此外,李德麟格外希望政府能利用好香港的高校優勢。近幾年因為「黑暴」,香港高校的排名一路走低,這令他憂心忡忡。誠然許多學校已在大灣區設分校,但李德麟以為,根本落腳點還是在香港,必須要先把自己做大做強,才能對優秀人才形成吸引力;也只有把各行各業的精英培養好,才能創造好產品、提供好服務,才能可持續發展。

金融服務和教育事業,在李德麟眼裏是香港賴以生存的關鍵。只要這兩點不丟失、不走樣,香港的優勢就還在。所以儘管他看到香港近年有不少人向外移民,也看到不少外資轉到新加坡,但他堅定相信,一個重新穩定、繼續繁榮的香港,一定會煥發出足夠生機與活力,綻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