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時代戰爭頻仍。圖為春秋戰國時代軍隊所用的青銅劍。 資料圖片

《千字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千字文》是一本南朝蕭梁時期的「童蒙」書籍,裏面把戰國時期秦趙四大將,即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並列,故歷來不少人把他們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今日所說的白起,更是四將之中唯一獲唐肅宗列入「武廟十哲」的一員,與孫武、吳起等並祀於武成王廟(主祀姜子牙的廟宇,又簡稱「武廟」),地位超然。

白起,秦國名將,於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即擔任「左庶長」(秦二十等爵之一),領兵攻擊韓國新城。翌年,白起升至「左更」爵位,攻韓、魏二國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數年之間,白起先後奪取了魏城六十一座城池,打通秦國「東出崤函」的道路,為攻略天下奠定基礎。

嗣後,白起率領秦軍東擊三晉、南打荊楚,終於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要開打了。

已累封至「武安居」的白起,出奇地沒有作為秦國大將領兵。取而代之的,是剛升任「左庶長」的王齕。

面對秦國的侵略,趙國並不打算掉以輕心。趙孝成王派出以「擅守見稱」的名將廉頗率軍防守。廉頗深明秦軍威力,所以沿着長平一帶布置了三道防線:空倉嶺防線、丹河防線、百里石長城,三道防線東西延綿數十里,首尾相應。

秦軍一開始勢如破竹,空倉嶺防線迅即陷落。不過,廉頗馬上把全軍退至丹河防線,把防禦區收縮,集中力量,以深壘固軍迎接秦師。果不其然,秦軍給丹河防線攔下了,雖然偶有勝仗,但始終不能越雷池半步。秦趙兩國形成了對峙局面,同時也深深陷進入了「消耗戰」的泥沼中。

「消耗戰」是秦趙兩國都不想看到的局面,然而戰端已啟,已經沒有後退的可能了。所以,秦趙都急着找一個「突破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說秦國「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閒」,趙王因此中了計,以趙奢之子趙括替代廉頗。這不錯,但其實趙國也不得不有點改變。第一,趙國的糧食產量,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經濟力量難與秦匹比。第二,據《戰國策·齊策二》載,齊國拒絕了趙國「借糧」的請求。趙國其實早已彈盡糧絕。

因此,從根本上說,趙孝成王極想盡快完結這場戰爭。再者,之前趙奢曾於「閼與之戰」大敗秦軍,所以趙孝成王也心存僥倖,期待趙奢之子趙括也能像父親一樣,為趙國帶來勝利。而另一邊廂的秦國,一知道趙國「以趙易廉」之後,即秘密派遣「大殺器」白起為上將軍,替下年輕的王齕。

秦、趙兩國這一次將領調動,正是「長平之戰」的轉捩點。

趙括還不知對手已經由王齕轉為白起,在錯誤評估下,趙軍給秦軍誘到「包圍網」中。白起見機不可失,於是馬上派出奇兵,從左右兩側繞到趙軍後方,奇襲百里石防線,割斷趙括的「補給線」。趙括主力在「包圍網」中,動彈不得,又外無救兵,只好嘗試突圍,可是每一次都給白起打退。終於,白起成功擊殺了趙括,四十萬趙卒請降。看到這群人數眾多的降兵,白起殘忍地把他們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

從伊闕之戰斬首二十四萬始,白起在鄢地水淹楚卒數十萬、華陽斬魏兵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加上長平坑殺趙卒四十萬,他合共殺了百萬之眾,「戰國人屠」之名不脛而走。

天道有常,白起最後給秦昭王和范雎迫死,臨終之前,白起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 葉德平博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現職高級講師。著作甚豐,其作品散見於各大報刊。近著有《金庸小說裡的中國歷史》、《小學生·古詩遊》等。)

逢星期五見報